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梗”文化的流行,“挤”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5 15:33来源: 未知

 3月23日,《燕赵晚报》的报道引发社会对于学生玩“梗”的讨论。报道指出,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带来新的社交模式的同时,亦为青少年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带来弊端:一方面,“梗”语言替代了规范用语出现在青少年的学业中;另一方面,“梗”成为青少年沟通话语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对“梗的解读基于交流双方的网络接触情况,接触文化的差异导致人际沟通中的误解现象频发。

  青少年运用“梗”文化活跃了交友时的气氛,拉近了青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如同报道所指出,“梗”文化已经影响到青少年语言表达的习惯,甚至在学业中亦无法想起书面化的规范文字表达。而规范表达为何重要?书面化的表达之所以“规范”,部分原因在于其尽可能地缩小了阅读者的理解差异。面对“这件事情很棘手”,我们能够直接判断说话者对于未来行动的担忧,而面对“这次考试芭比Q了”,未了解过该游戏博主的人也许无法判断“芭比Q”在此语境下是“得心应手”之意还是“一塌糊涂”的代称,越来越多的交流矛盾亦在此中生成。因此,直接用“梗”文化代替规范文字表达拥有其不可取之处。网络用语虽有趣,但青少年不应完全漠视对于规范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更应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梗”语言的泛用除了影响规范文字学习以外,是否还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其他消极影响?“梗”文化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具备高度的时效性,流行用语是在不断变化的,昨天有“法外狂徒张三”,今天又出现了“你是我的神”。这不仅要求我们保持一定频率的“冲浪”,更要求青少年具备碎片化接受信息的习惯。毕竟“阴暗地爬行”“绝绝子”“xx取消,我去接”是分属于不同使用语境下的梗文化,其并未有一套成型的、便于理解与把握的文字系统,只依赖于使用者在网络接触过程中的碎片化接触与学习。并且,对于单个“梗”文化的接受并不需要成体系地学习,不用像成语一般朔源、理解、近义辨析与运用,久而久之,它或许会加速这种思维惯性的定成——在网络文化中备受人们担忧的“碎片化”文字接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