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融合桥梁 丰富美育课堂(
发布时间:2023-03-22 06:11来源: 未知作为集展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和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机构,美术馆承担着社会美育的重要职责,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发挥美术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日常走进美术馆,到“博物馆里过大年”,随着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美术馆的主要功能已从“以藏品为中心”向着“以观众为中心”转变,公共教育成为美术馆的重要职责。公共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拉近美术馆与大众的距离。从展览策划到知识讲座再到寓教于乐的公共教育活动等,构筑起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基础。如何将专业的美术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为观众能够看懂且愿意看的内容,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工作重点。
美术作品是开展公共教育的依托,加强作品审美品鉴对于提升美术馆公共教育水平十分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美术馆立足本馆定位,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以新颖的叙事策划展览,并在展览中加入作品导赏,完成了从学术研究向展览、向公共教育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导赏词的撰写是公共教育的基础,却往往不被重视。作为知识的再生产,导赏词不仅要有学术含量,还要通俗易懂。对此,北京画院美术馆进行了相应探索——在展览中加入作品微信导览;针对亲子家庭开发观展手册,以轻松的语言为其解读展陈逻辑、展览作品,并根据观展手册策划实施面向儿童的工作坊体验活动等,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内容制作上,美术馆尤为注重知识的输出效果,比如“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展览的亲子观展手册,富有创意地将齐白石作品与西方艺术经典进行对比阐释,以比较学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中西艺术异同。
节假日期间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常态。除了展览、讲座和儿童活动外,许多美术馆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志愿者团队,把热爱美术的人们变成在美术馆服务观众的工作者。从展览讲解、文稿撰写,到展览拍摄、活动策划等,美术馆面向志愿者开放更广阔的艺术资源、人力资源,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认知,以便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更多“桥梁”。
互联网的发展,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拓展新空间。如今,很多美术馆线下线上齐发力,在充分开展线下公教的同时,又丰富线上体验,从实体展览虚拟现实(VR)呈现、直播导览、线上策展、云端讲座,到新媒体、短视频的宣传推广,让美为更多观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