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肖像画如何呈现不同阶层的他者?
发布时间:2023-03-18 03:19来源: 未知肖像画不仅与相似性直接相关,也暗藏了不同时间与地点下画中人的身份。通过观察人物的手势、姿态、服饰、背景等,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其从事的职业或所属的阶层。这也构成了历史上肖像画的功能价值。更重要的是,透过一幅幅肖像画,我们也依稀窥见,彼时社会意识究竟是如何想象与理解那些具体却又模糊的“他者”。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肖像艺术》第三章“权力与地位”,篇幅原因较原文有较大删减,文中图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肖像艺术》,[英]希勒·韦斯特 著,金雨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肖像画中的精英:
借由形象唤起抽象原则
对于统治精英来说,肖像画一直有着重要的功能。这些人和普通人一样会衰老和死亡,但同时也担任着非常显眼的公共角色。根据古代的统治观念,统治者的肉体在象征意义上被他们所担任职务的强大性质所压倒。被忽略的虚弱身体与君主理想的象征性身体之间的分野,就是历史学家恩斯特·康托洛维茨(ErnstKan-torowicz)所说的“国王的两个身体”。
肖像画家必须处理好君主身体上物质和理想两者共存的问题,需要表现出统治者的权威形象。这种需要多种考虑的行为在不同的艺术史时期有所不同,然而,除了偶尔的例外,统治者的肖像一直强调“肖像”,或者说是强调被画者的社会性角色,而不是强调个人性的面孔。这种描绘被称为“国家肖像”,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功能。正如玛丽安娜·詹金斯(Marianna Jenkins)在她对国家肖像画的权威研究中所说的那样:“主要目的不是描绘一个人本身,而是通过他的形象唤起他所代表的那些抽象原则。”
这种关于统治者超然权威的观念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统治者往往被视为直接从上帝那里获得权力。在17世纪的欧洲尤其如此,当时的国王神权理论使统治者获得由上帝赋予的权力。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当时艺术家描绘的亚历山大大帝身披豹皮,通常与神、半神和传说中的英雄如狄奥尼索斯或赫拉克勒斯有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也建立了类似的联系。最明显的是用通常与基督形象相关的姿势来表现统治者。肖像画家倾向于采用将被画者置于某种局部轮廓的姿势,通过倾斜脸部来打破正面凝视的鲜明对称性,从而防止被画者的目光在画布中过于显眼。
然而,在统治者的肖像中,从公元3世纪起就开始使用正面姿势,这与拜占庭的基督镶嵌画有关。正面的姿势通常与坐姿结合在一起,这进一步强化了神性和命令的光环,特别是当肖像的主体坐在宝座上时。这种正面的坐姿从15世纪开始流行,当时扬·凡·艾克在《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1432年)的内侧顶板上画了一个坐在宝座上凝视前方的上帝的不朽形象。这种类似上帝的姿势在英国理查二世到拿破仑的统治者肖像中都出现过。这些统治者都是面对观众坐着,目光的直视和姿势的神圣内涵显示出他们的权威。虽然肖像画中并不经常采用鲜明的正面视角,但坐着的人物通常用来代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