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9 01:33来源: 未知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将核心分布区在汉东平原的所谓“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油子岭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早期文化”“屈家岭晚期文化”“屈家岭上层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多种混乱命名、相互重叠又不完全重合的文化遗存进行分类,重新界定出三类不同性质的文化,分别为油子岭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依据典型器形的演变可分为四段。其在第一、二段时主要是以经营长江中游地区为主,小范围地突破到淮河上游的信阳地区。这一时期是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和稳定期,大量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因素,巩固自身,也存在小规模的对外扩张、渗透;在第三、四段时,在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大规模对外扩张,广泛渗透到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赣鄱等广大地区,更是深刻影响了黄河中、下游的文化格局,是屈家岭文化的繁盛时期。由此,可以将屈家岭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包括第一、二段,晚期包括第三、四段。通过对屈家岭文化以及与其前后相关诸文化的测年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屈家岭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3300~2500BC。

在屈家岭文化形成之前,长江中游主要存在屈家岭下层文化、朱家台文化、雕龙碑三期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分布范围最广,以汉东平原为中心对外扩张,最西至峡江地区的瞿塘峡段,最东至鄂东南的黄冈地区,西南除了完全占据了澧水中下游外,还远徙至沅江中上游地带,北界除在襄宜地区有部分因素存在外似乎未完全越过大洪山一线。朱家台文化主要分布在鄂西北豫西南地区。雕龙碑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随枣走廊至鄂东北的孝感地区,与屈家岭下层文化以涢水为界。与此同时,来自山东及邻近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持续向西推进,与中原的秦王寨文化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秦王寨文化转而向南发展。两者都对长江中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受此文化态势影响,长江中游的文化内部相互融合,主要是在屈家岭下层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朱家台文化的因素,同时吸收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因素和少量秦王寨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重组成屈家岭文化。雕龙碑三期文化因素主要被融入屈家岭文化的金鸡岭类型中。

屈家岭文化分为七个地区类型,分别为分布在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的屈家岭类型、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的城头山类型、沅江中上游的高坎垅类型、峡江地区的杨家湾类型、鄂西北豫西南地区的青龙泉类型、鄂北及鄂东北地区的金鸡岭类型、鄂东南地区及淮河上游信阳地区的放鹰台类型。这里面,屈家岭类型分布在中心区,器形组合最为典型,是屈家岭文化的核心地区类型,其成因等同于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其他六个地区类型环绕分布在其周围,各自呈现不同程度的地方特色,是屈家岭文化的外围地区类型。其成因概括而言,城头山类型、高坎垅类型和杨家湾类型所在分布区是传统的汉西文化系统分布区,在屈家岭文化形成后仍然保留了较多的汉西文化系统传统因素,汉西文化系统内部原本的地区差异在屈家岭文化形成后也得以保留和呈现;青龙泉类型主要承袭了大量朱家台文化因素;金鸡岭类型主要承袭了大量的雕龙碑三期文化因素;放鹰台类型主要吸收了较多薛家岗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