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发布时间:2023-03-04 01:04来源: 未知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那么,该怎样来阅读和掌握这部成书于2500年之前,仅仅六千言左右篇幅的旷世兵书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孙子兵法》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经典,是人们学习兵学的重点之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的现象,充分说明《孙子兵法》的文化魅力与思想影响是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大热,也会导致一些人对该书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颇,为避免发生偏离经典阅读基本宗旨的情况,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为我们今天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与积极的帮助,我认为,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正确合理的原则与方法,乃是尊重经典、合乎逻辑的必由之路。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莫高窟第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资料图片

  一.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很显然,《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百里等《孙子浅说·绪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这无疑是正确理解孙子十三篇思想及其价值的通衢捷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理解。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牢牢“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必输无疑。所以,孙子主张“先为不可胜”,认为“不可胜在己”,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

  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能对《孙子兵法》有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二.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科学性原则

  《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新”与“旧”,“传统”与“突破”之间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不能人为地加以割裂,否则这种“创新”,这种“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军事原则,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细加考察,我们能看到《孙子兵法》一书中,明引“古司马兵法”(如《军政》)、暗引(如“兵法曰”“法曰”等)或化用前人兵学成果者不在少数,因为在孙子看来,前人兵法中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