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柯律格谈明代皇家图像:艺术史料的已知与未知

发布时间:2023-03-01 01:11来源: 未知

在历史的长河中,材料的遗失是常态,而保存下来的部分则是巧合和偶然。艺术史领域,又存在哪些“已知”和“未知”的史料?柯律格教授围绕明代皇家图像展开论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教授作为与谈人也参加了讲座。本文由牛津大学博士候选人陈芗茗整理,《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主办方授权刊发。

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

以艺术史领域的实证主义倾向开场,柯教授指出了艺术史的研究往往受掣于现存的实物,而甚少涉及大量已散佚的器物和图像。套用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 )的名言,艺术史领域同样也有“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前者正是目前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后者则因为实物材料早已失传或只留有少量遗存,而在我们的研究和认知中留下了不可避免的空白。柯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艺术史研究领域还有“未知的未知”,即那些不仅没有实物留存,也没有文字记载或其它证据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材料,乃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曾经的存在,更遑论目前认知上的空白。矛盾的是,艺术史上的这些“未知”却往往正是许多问题的关窍。

在明代皇家图像的研究中,这些围绕着材料的“已知”和“未知”的复杂问题也影响着我们对明代宫廷艺术的内容和边界的认知。柯教授讲座的内容也沿着这条线索徐徐展开。

讲座的第一个例子正是“已知的未知”:根据《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的记载,洪武元年四月八日(1368年夏),明太祖朱元璋命画师创作一系列纪述古代孝行和自身征战功绩的绘画(图1),以使长在深宫的后世子孙能够“知祖宗积累之难”,而这些图像没有任何实物留存,它们的样貌、形式和作者等等信息也就无从得知了。尽管文字史料能够弥补一些空白,但它们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明太祖的《实录》是在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才开始编纂的,而且在永乐帝朱棣篡位后经过两次大修,所以描述这些已经散佚的绘画的文字内容最早也要在距离1368年夏天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1418年才真正定型。文字史料中太祖出身贫寒而创业艰难的形象和对后世子孙养在深宫难堪重任的担忧,都能很好地贴合朱棣的统治话术。文字史料带有强烈的“真实性”的效果,而柯教授却提醒我们,它们恐怕包含了更多关于史料编纂时期而非史料所描述的时期的信息。这种批判地对待史料的态度,也贯穿了整个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