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崛起了吗?
发布时间:2023-03-01 01:11来源: 未知
2023年甫一开年仿佛就预示着属于中国科幻事业“盛世”的到来:腾讯版电视剧《三体》和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两部受到普遍欢迎的影视作品影响力已然出圈,成为年初公共场域中的火热关注话题,引发了参与性极其广泛的持续性热度,这是长久以来一贯以“小众”自居的中国科幻迷们在过去不可想象的。放眼未来,《球状闪电》《三体2:黑暗森林》《赡养人类》的改编拍摄都被提上日程,今年10月成都还将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2023年,在未来回溯的时间标尺上也许将是中国科幻文学与科幻文化正式成为大众主流文化的里程碑时刻。
《三体》海报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满足了何种来自大众的普遍需求,科幻成为国家文化场域内的主流意味着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幻文化被要求与科普事业紧密绑定,科幻被赋予向大众和青少年普及科学的职责,长久地为青少年教育乃至儿童文学服务。事实证明,这一面向理工科教育的“科普”侧重,培养了大量理工类人才,使得崇尚科学、重视实际的价值取向逐步成为一种民族共识,为我国的科技建设作出了贡献,完成了其独特的历史使命;而近十年来逐步发生的“中国科幻崛起”,则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学层面的价值操演,表现在公共讨论、观点争端乃至信息茧房内社会各阶层普遍心态的内在冲突之中。
当科幻摆脱了“科普”在某种意义上施加的枷锁,被指向对未来更高层次的人类社会构建的期待之时,当今围绕《三体》和《流浪地球》等IP的讨论与争端,也成为观察这即将到来的“科幻盛世”的现代神话学范本:科幻文学自带的“仰望星空”式的浪漫主义感召,终将面临时代的全新考验——中国科幻能否如其文笔中飞扬的想象力一般,冲破重力速度,突破刘慈欣笔下那“太沉重的现实的引力”(《三体》角色叶哲泰语)?
“中国科幻崛起”:“刘慈欣”与“硬科幻”的崛起
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就是刘慈欣的崛起,如今进入公共讨论场域的中国科幻,就是刘慈欣的科幻。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十多年前的评语“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现在看来可谓金口直断,科幻圈借《三体》“主不在乎”的梗称刘慈欣为“主”也绝不夸张,2015年《三体》被翻译为英文在美国上架并获雨果奖也正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和进入大众视野的标志性节点。把一个领域的集体成就归结为一个代表性人物自然是当代传播学的痼疾,中国科幻文学同期也确实还有如王晋康、韩松等优秀作家,但任何试图将刘慈欣归结为普遍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的非英雄主义叙事都是不客观的:刘慈欣的作品在想象力、可读性、人文蕴涵、IP可转化度以及传播价值上,与中国其他科幻作家相比都是断层式领先的,他就宛若中国篮球的姚明,中国田径的刘翔,是真正“单枪匹马”的世界顶级。不仅当下我们讨论的“出圈”、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幻都来自刘慈欣,并且未来即将上映的、被寄予为中国科幻事业推波助澜之厚望的影视改编同样如此。从2019年江南原著的《上海堡垒》“史诗”级别的惨败,被认为是“把中国科幻电影刚打开的大门又关上了”开始,中国科幻崛起就基本被确认为是一个属于文学研究领域的个人英雄拿破仑式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