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清末民初的京城名品铜墨盒与最负盛名的刻铜“

发布时间:2023-03-01 00:50来源: 未知

清代科举殿试,答卷的字迹要黑亮、滑润,砚台,研磨费时又墨色难调,于是,可注入调好墨汁的铜墨盒应运而生,蘸墨书写十分方便。

铜墨盒,大多以白铜、黄铜为外壳,紫铜为内胆,有的也辅以鎏金、白银镶嵌,经过传统的刻铜工艺,方寸之间,图案、文字,精致又富有情趣,成为了清末民初的京城名品。

当时的京城,刻铜工艺名家大多云集北京,其中以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称“刻铜三大家”。三人中,陈寅生成就最大。

而且在铜墨盒盛行时期,不少文人雅士、艺术名家也参与其制作中,如齐白石、陈师曾、王雪涛、陈半丁等书画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厂切磋书画技艺,还常为刻铜艺人提供画稿,这样一来,不仅使刻铜器物艺术韵味浓厚,还令人追慕,玩味无穷。

刻铜墨盒创始人陈寅生

陈寅生(1830—1912),字麟炳,同治时期秀才,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为“万丰号”。他是最先在铜盒上刻字的,邓之诚《骨董琐记》说,“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者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

寅生刻 铜墨盒三节带砚台盒

据说陈寅生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具有王羲之、欧阳询笔意,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在二三寸见方的铜盒盖上刻有的代表作品《兰亭序》《出师表》等,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慕和喜爱。

而且刻字,和毛笔写字是完全不同的。启功先生曾谈,毛笔写字是一挥而就,线条是圆润的,这是“笔法”。像魏碑一类刻石的字,线条是方的,一个笔画,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这是“刀法”。刻字,有书法神韵、艺术情趣,还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