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上的看见与想见

发布时间:2023-03-01 00:49来源: 未知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目前正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相比原定计划,这次的展览已延期许久。据展览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透露,本届广州三年展从春节前半个月向公众开放,每日2500个预约名额几乎全部约满。当开幕式最终在2月9日举行,艺术工作者、媒体从全国各地聚集广州,开幕式现场人头攒动,“广三回归”才有了切实的久违之感。

双/三年展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盛事,其包含的基本功能是呈现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界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2018年底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是“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两个月后,第5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开幕,主题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从这两大展览的主题来看,中外艺术界在2019年仿佛已预感到了某种巨变正在酝酿。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及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出乎意料,也让“变化”和“不确定”不再停留于文化精英的哲学思辨,而成为了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这个时代变化之快速与强烈前所未有,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因而定为“化作通变”,取自《庄子·天道》中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和《文心雕龙》中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展览邀请了超过50位/组中外艺术家及团体,直面巨变现实进行推演与思考。

从策展思路和呈现作品来看,本次展览回顾、总结和内省的意味浓厚。它们在两个层面发生:“广州三年展”于2002年创立,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今年即将落成,未来展出将迁往新馆,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因此是对“广三20年”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发生,广州作为改开前沿阵地,亦最先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也将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脉络纳入展览,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回应社会变化。

广三现场:时代线索与疫情反思

展览作品分布于广东美术馆三层楼共12个展厅内,分为《边缘》《慢板》《触屏》《内生》四个板块,分别由吴洪亮、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艾默思(Thomas Eller)和姜俊担任策展人。如本届广三的英文标题“Symphony of All the Changes”所暗示的,展览展陈借鉴了交响曲的乐章结构,四个板块的主题各侧重于当代中国的一条时代线索,呈现相互对话状态的同时又可单独细赏。

第一板块《边缘》如同交响乐的快板乐章,在改革开放40余年和广三20年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这段历史中的激荡变迁。策展人吴洪亮在采访中表示,相比于上一届广三大量的多媒体交互装置类作品,本届的第一板块“非常传统,没有那么多所谓高科技的东西”。观众或许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强烈的“跨界感”,电影导演贾樟柯、纪录片导演赵亮、诗人西川、五条人乐队等艺术圈外人士的作品也被选入展览。“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生态可能是从音乐、从电影、从诗歌开始的,而艺术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吴洪亮说。

题为“边缘”,该板块的作品所共同呈现的却是从边缘向中心汇入洪流的时代大势。它首先表现为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重组了中国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破竹之势重塑了中国人对自我、社会和国家的理解:进入1号厅,观众看到的是贾樟柯《站台(片段)》(2000),讲述的是1979-1989年中国出现最大变化和改革的十年;《土脸》(2022)是一幅由16位矿工饱经风霜的面部肖像组成的长卷,截图自赵亮的纪实电影《悲兮魔兽》;《乌海》(2022)用传统的手卷方式呈现了《悲兮魔兽》中的风景;徐冰的《小企业七言集》(2015至今)收集了来自民营小企业的几万个服装品牌标签,专门的“写诗软件”从中选择合适的词句拼出“七言诗”——这些品牌名既是市场经济调动普通人创业积极性的具象表征,又提醒我们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深深扎根于草根社会,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北摄影集》(1975-2003)收录了多位摄影家于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东北拍摄的普通人生活场景,与安哥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广州的一系列摄影作品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