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有爵位的权贵来说,没有子嗣,也就没
发布时间:2023-02-27 19:48来源: 未知杨忠35岁那年,他的妻子吕苦桃终于在冯翊般若寺诞下了一名男婴。这个孩子出生后,有个叫智仙的尼姑对杨忠夫人说,这位公子不能像常人那样养育,应该留在寺院中的别馆抚养。
杨忠夫妇中年得子,自然对这个儿子万分疼惜,而北朝佛教兴盛,他们也相信智仙的话,认为孩子托身寺庙,更有可能健康成长。
于是,杨忠的儿子在寺院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师父智仙为他起了个威风凛凛的小名,叫“那罗延”,并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那罗延,意为佛教中的金刚力士,一般是手持法器、具有神力的护法神形象。智仙知道,这个将门出身的虎子终将走出寺庙,到广阔的天地建立不世之业。
这个小名“那罗延”的孩子,后来成为终结南北朝乱世、开创“中华第二帝国”的传奇皇帝,他在史书中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杨坚。
01
杨坚早年不仅有一个叫“那罗延”的小名,还有个鲜卑姓,叫“普六茹”。其父杨忠凭借追随宇文氏的功绩被赐姓普六茹,到北周时官至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受封为随国公。
杨坚出生于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家庭,其出身将在他日后的成长经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要从杨忠的奋斗史说起。
杨忠本为北魏武川镇军人,《周书》《隋书》等官修正史一般称其为关中大族弘农杨氏的后裔,这个说法是否靠谱有待商榷,但自打杨忠出生时,他们一家就是武川镇的军户。
北魏为抵御柔然等少数民族,依靠阴山屏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设立六个军镇,其中,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冲击了鲜卑元氏的统治,也让像杨忠这样的武川镇军人卷入到中原的纷争。
杨忠相貌魁梧,武艺超群,身长七尺八寸,在战场上格外勇猛,是一员横刀立马的猛将。史载,有一次,杨忠随宇文泰出外狩猎,遇到一只猛兽,杨忠丝毫不惧,挺身上前,用左臂挟持兽腰,伸出右手拔出兽舌,将猛兽当场制服,其勇武深得宇文泰的赏识。
宇文泰也是武川镇军人出身,他在六镇起义后的乱局中崛起,割据关中,成为西魏权臣,也是后来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人。
当时,宇文泰的帐下聚集了李唐先祖李虎、杨坚老丈人独孤信等六镇出身的猛人。
宇文泰建立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执掌军政的制度,形成以武川镇军人为中心的政治势力,这些家族又通过婚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大司马独孤信的长女是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而李虎之子李昺(即唐高祖李渊之父)迎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
史学家陈寅恪将这个从西魏、北周一直绵延到隋唐时期的政治集团,称为“关陇集团”。
转眼间,杨坚到了娶妻的年纪。
杨忠的老上司独孤信看中了相貌非常、气度不凡的杨坚(“见高祖有奇表”),于是将第七女独孤伽罗嫁给杨坚为妻。
《隋书》记载,杨坚大婚时,时年14岁的独孤伽罗要他发誓,从此只与她一人相爱,“誓无异生之子”,也就是不能跟其他女人生孩子。杨坚从小在寺庙长大,形成了老成持重的性格,遇到刁蛮的独孤家七小姐,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至少,直到独孤氏去世时,杨坚都信守承诺,甚至不敢轻易地接触其他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