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够写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发布时间:2023-02-27 19:43来源: 未知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 上官云)热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日前收官。剧不算长,但内容足够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有关明代算学天才和人丁丝绢税的故事。
作家马伯庸是该剧编剧,也是原著作者。几年前,他写完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一共有六个故事,是他从明代一系列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的六件民生往事。目前播出的“丝绢案”便改编自其中第一个故事。
如今回顾写剧本的经历,马伯庸发现做编剧这件事非常难,“从故事到剧本,有很长的路要走。编剧和写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
作家马伯庸。受访人供图
偶然得来的灵感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原著的灵感来源,其实特别偶然。
在网上冲浪时,马伯庸发现朋友在微博介绍了一个案子,即明万历年间的徽州丝绢税案,案子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碍于篇幅,朋友关于这件案子的介绍未能详尽。他看得不过瘾,又去翻阅原始史料,发现关于这起徽州丝绢税案,当时的一位参与者把涉案的几百件官府文书、信札、布告、奏章、笔记等搜集到一起,编篡成一本合集。
合集的名字就叫做《丝绢全书》,细节极其丰富,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详尽。但动笔之后他才发现,要把这件案子写明白,简单地翻译一遍《丝绢全书》远远不够。
“几乎每一处细节记录,都会衍生出许多背景问题。徽州府的税收科目怎么分类?为什么这么分类?”马伯庸说,如果想把事情给别人讲清楚,必须知其然,也必须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写作时,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了解整个明代的经济形态、风土民情乃至公文写作等等,甚至细到了书法的写法,“它给了我一个启发,‘小’和‘大’,并不矛盾。”
马伯庸觉得,所谓历史的“大”,是由无数个“小”来构成的。就像是一台显微镜,通过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
“算学天才”帅家默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中,帅家默是一位算学天才,别人叫他“算呆子”。他从县衙税簿中意外发现当地赋税的惊人漏洞,故事即由此展开。
“帅家默这个人物,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会出现的人。我们现在会看到很多类似他这样的人,他们的追求特别简单,非常单纯,一个字‘真’。”马伯庸说。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剧方供图
他原本想把帅家默写成一个“算呆子”,却很快发现这样的人物不够丰满。对读者、观众而言,大家能够理解一个只对算学有追求的人,但未必觉得他可亲。
斟酌再三,马伯庸给帅家默加了一点“前史”,包括情感、情绪变化等等,父亲对帅家默的教导、帅家默对父亲的种种记忆,都加深了帅家默对算学的理解。
当这种情感的冲动与他自身的天赋技能相结合,人们看到了帅家默的人生轨迹:他对算学的追求,对查案的执念等等,很多都是源自他的童年、父亲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