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带福字的老地名
发布时间:2023-02-25 00:15来源: 未知春节时人们贴春联、贴“福”字、挂红灯笼,一派喜庆的节日景象。而贴“福”字谓之“迎春接福”,以视“迎福”“纳福”“福入家门”之意。
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与景观中,曾有百余处以“福”字而命名,颇有吉祥之意,既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北京的历史符号,而今尚可寻踪的仍有数十处。
[东城]
幸福大街北段曾名柴市口
乘地铁7号线,到广渠门内站,向西步行不远,便看到“幸福大街”路标。由此向南,便是京城颇有名气的幸福大街。
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幸福大街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往南经体育馆路到火桥北里。其北段明代有柴市,聚集许多经营木柴的商贩,故称柴市口。清代逐步改为以煤炭做饭取暖后,柴市逐渐消失。乾隆年间此地建起一座火神庙,所以民国初期邻近的街道被称为火神庙街。其南段多为义地、苇塘和农田。1949年前后这条路泛称火神庙大街,但只是一条南北走向、宽不过四五米的土路。
1950年在火神庙大街南段东侧建起一片平房,形成居住小区,为了纪念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因当时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之提法而称“幸福村”。1959年在其北部的南极庙后街建起一片住宅楼,使这一带有了城市的景象,因南邻幸福村而称“幸福大楼”,简称“幸福楼”。
1965年市政部门对这一区域的道路进行整体改造,在合并多条街巷的同时,将道路加长,加宽,并铺筑成沥青路,使昔日的土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街,因南段邻近“幸福楼”而称“幸福大街”。此后该街南侧所辟街巷称“幸福东街”“幸福南街”。
走在宽敞的大街上,但见车来车往,两侧多为高楼大厦,难以想象60多年前曾是一条乡间土路。
过了幸福大街与培新街交会处,见有“幸福巷”的路标,于是寻街而入。这是一条只有四五米宽的小巷,两侧多平房。
据《崇文史话》载:幸福巷这地界原称八圣庙,因庙建于高坡之上,也称八圣高庙。清代《京师坊巷志稿》有“八圣庙,井一,有南极观”的记载。该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内供奉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八圣之像,故名,清末民初香火盛极一时。1926年4月,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张作霖下令在京城周边修筑多处营房,由此众多古建筑被拆毁,八圣庙也未能幸免。此后这一带多为菜田和坟地,而居民以种菜、看坟、拉洋车为主。20世纪50年代在此兴建居民区,使环境大为改观,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西通幸福大街而定名“幸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