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如何通过气象条件预判病虫害

发布时间:2019-12-05 14:06来源: 未知
  众所周知,气象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害虫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扩散等,影响和制约着病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而且通过对寄主植物或其他生物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病虫的发生与消长。但是,专家是如何通过气象条件预判病虫害暴发情况的呢?
 
  我国病虫害气象预测的历史悠久,元朝末年娄元礼编写的《田家五行》已有病虫害预报的内容,如“天旱生蚜虫,潮湿生锈病”、“先涝后旱,蚂蚱成片”都是病虫害气象预报的内容。
 
  现代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预报领域大量应用,大力推进了农作物病虫害可视化预报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气象专家针对稻飞虱、玉米螟等不同病虫害建立了气象等级预报模型,这些模型将病虫害的历史资料与气象条件相结合,围绕越冬时的天气状况、积温情况、未来天气趋势等因素,判断哪些地方的天气条件适宜病虫害的暴发。
 
  此外,农业部有专门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定期发布病虫害的最新情况。发现病虫害苗头主要还是靠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观测,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安红说:“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预判出害虫的生长情况以及生长密度。”
 
  近些年,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农业专家参考病虫害天气等级预报,考虑基本苗情、防治状况等其他因素,综合评判病虫害暴发情况。
 
  不过郭安红坦言,目前气象部门还没有完全建立针对粘虫的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我们知道粘虫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但是缺少一些历史资料,因此还需要继续研究。”今后,气象与农业的相关专家还将携手,逐步完善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
 
  8月9日,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发布农林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计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多雨天气利于三代粘虫的发生发展。预计东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大部三代粘虫将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大发生。
 
  体长4厘米,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外侧有褐色网纹。这就是粘虫老熟幼虫。
 
  如果继续生长,幼虫就会变成蛹并破蛹成蛾,蛾飞翔力强,在4级以下的风中常迎风飞行,还能随气流作远距离迁飞,继续产卵。这个过程成为1代。我国由北至南每年发生2代至8代。
 
  粘虫危害玉米、水稻、小米、高粱、小麦等多种作物。它们的牙齿并不厉害,喜欢吃嫩一些的植物。粘虫幼虫有6个虫龄,1龄至2龄时只有蚂蚁大小,但食量小危害并不太大。等到5龄左右长成老熟幼虫,逐步进入暴食期。暴食期究竟有多大的破坏力?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教授郑大玮告诉记者,若此时玉米正处在幼苗期,头一夜还是绿油油的田地,一夜的时间就能被他们啃得光秃秃。
 
  “粘虫也叫行军虫,啃完一片田地就整齐有序的迁徙到另一片田地。”郑大伟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期,粘虫偏重爆发的那几年,他经过北京郊区,粘虫黑压压一大片,像部队一样从一片啃光的玉米地迁移到另一片。“一脚就能踩死好几只,叶子上的粘虫有时候会掉进人们衣服领子里,咬不破皮肤但会蜇着疼一下。”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华北小麦玉米采取两茬套种,小麦收获期,麦秆很硬,粘虫咬不动,但此时套种的玉米正处于幼苗期,粘虫转而吃玉米,因此生长旺盛。不过如今华北地区改为小麦玉米两茬复种,小麦成熟收获期与玉米幼苗期中间留有间隔,此时粘虫食物不充足,因此近几年没有重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