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团雾”预报难在哪?

发布时间:2019-12-05 14:02来源: 未知
  最近,沈海高速公路江苏盐城段、宁洛高速公路安徽亳州段相继发生“团雾”引发多车相撞事故,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甚至出现“团雾吃人”之说。随着南方汛期以及夏季旅游旺季的到来,公众对高速公路上的“团雾”预报预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记者采访了气象部门的专家,解读“团雾”预报到底难在哪里。
 
  近地面条件复杂,很难监测到小尺度“团雾”
 
  “团雾”,本质上属于雾的一种,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方圆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和普通大范围的雾相比,“团雾”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针对雾的预报就比较难,“团雾”的预报则更难。从目前现有的技术和监测能力来看,尚不具备准确预报“团雾”的能力。国内外气象专家一直致力于雾的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并进行了多种研究,但雾的预报目前仍属于世界性难题。
 
  那么,“团雾”预报到底难在哪里?马学款说,“团雾”是雾发展不均匀性的一种表现,目前对“团雾”的发生缺乏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值预报模式对大气浅层的预报准确率也欠佳,很多时候仅靠预报员的经验判断,很难对“团雾”做出精确预报。由于雾基本上是在距地面几百米以下的大气浅层内生成的,地表状况复杂,其生成条件就决定了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尤其是“团雾”更具有局地性,其范围常常只有方圆几百米,监控设备的分布密度不足以观测到小尺度的“团雾”。有时雾生成得特别突然,轻雾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变成浓雾。雾的类型不同,其影响因子和预报指标也差别很大。此外,越接近地面,空气中的湿度等气象因子就越复杂,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在高湿状况下也会对能见度产生很大影响。这更增加了监测“团雾”的难度。
 
  200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及浓雾的预警预报》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季节性浓雾多发地区,监测间距为10公里到15公里,浓雾多发的山区和水网地区,监测间距为3公里到5公里。但是,实际上,全国的高速公路能达到此标准的并不多见。马学款说,增加高发地段的监测点密度,对于雾的准确监测有一定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加了“团雾”预报的难度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在做各项雾的研究,比如建立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以提高雾的预报的准确性,包括空间(局地)和时间(短时临近)上的精细化水平等。但是,在各种天气状况的预报中,雾的预报难度依旧很大,基本不可能提前几天预报,一般都是临近时才能进行预报与预警。而高速公路对于“团雾”预报的需求则更精细,只有那样才能对车辆、路段等进行有效地管理。马学款说,“团雾”的预报难点还在于,其影响因素除了天气条件外,还有地形和人类活动。尤其是公路附近一些排放污染颗粒的增加,如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空气中微小颗粒的增加,都会引起“团雾”的产生。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增加了“团雾”预报的难度。
 
  对于“团雾”的预报,主要是在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上,通过预报员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主观订正。目前世界各国的数值预报模式,也都不具备准确预报雾的成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