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观测数据与天气预报

发布时间:2019-12-05 14:00来源: 未知
  从简单的温湿度计到复杂的能见度仪,从蓝天中的探空气球到大海上的浮标站,从矗立在地面的天气雷达到游弋于太空的气象卫星,各种各样的气象观测手段织成了一张精密的大网,忠实记录着气象数据。而这些宝贵的数据,正是预报员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第一手材料。
 
  春节前,中央气象台一条关于观测数据和预报准确率之间关系的微博,引发了网友热议。那么,二者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呢?
 
  综合运用才有准确结果
 
  对于利用气象观测网来“捕捉”天气变化的预报员而言,网中涵盖的各种观测数据都十分重要,综合利用各种观测手段得来的数据,才能得出尽可能精准的预报结论。
 
  遍布全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提供了最基础的观测数据,近地面气温、气压、降水、能见度等基本气象要素,都由它们提供,而探空观测则能帮助预报员判断大气环流形势。
 
  “比如你看,目前西伯利亚的探空数据有所缺失,就会对我们预测天气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中央气象台预报员陈博宇指着一张描绘着500百帕高度场的天气图对记者说。在这张图上,记录着北半球常规探空观测站传来的数据,包括风速、风向、位势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弯曲”的曲线中包含着各种天气系统,其疏密程度反映了天气系统的强弱。然而图中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数据却出现了缺失。
 
  陈博宇说,预报员可以通过这种天气图,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分析出当前大气环流的形势,为预报未来天气做好前期准备。探空数据的缺失,就使得对天气图的分析出现偏差。西西伯利亚地区是大部分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经过且积聚加强的区域,即天气学中的寒潮关键区。这一地区的观测数据对我国冬季天气预报十分重要。
 
  此外,目前制作天气预报所采用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也需要由观测数据得出一个准确的初始值,再导入数值模式中进行计算。如果数据有缺失,计算结果就会有更大的误差。
 
  观测手段各有所长
 
  有些网友认为,虽然探空数据缺失了,但我们可以用卫星观测的数据进行弥补,不会有什么重要影响。其实,卫星在天气预报中并不是万能的,气象卫星只是观测手段之一,很多观测数据还要通过地面观测站和探空气球来获取。预报员需要处理地面、探空、卫星和雷达等观测到的各种数据,取长补短,将各种观测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换句话说,每种观测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目前,通过卫星观测可以获得反演风场资料,但其准确度较探空数据仍有一定的差距,探空观测目前仍是不可取代的。”陈博宇说。
 
  天气预报是项国际化工作
 
  虽然每个国家都在建设自己的气象观测网,但大气是一个整体,它的变化、运动都是全球性的,不会因为国界而产生什么变化。因此,对于天气预报而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观测数据都很重要。
 
  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的意义之一,就是促进全球气象资料交换,只有全面掌握了全球大气的活动变化,才能为下一步的预报打好基础,如果有一个地区资料缺失了,预报就容易有偏差。天气预报并不是一项可以“闭门造车”的工作,全球气象资料交换也是我国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