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异常气候引发“超级蝗灾”?会否会影响到我国

发布时间:2020-02-21 13:00来源: 未知
  每平方公里4000万只沙漠蝗虫,形成遮天蔽日之势,一天之内吃掉3.5万人的粮食,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这便是东非、红海地区和西亚国家正在遭受的蝗灾。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报告显示,大范围的蝗灾已席卷20多个国家,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6月前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可能增加500倍。
 
  联合国因此宣布“全球进入紧急状态”了吗?这是否是一次气候引发的“绿天鹅”事件?哪些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扮演了“关键角色”?未来天气气候是否仍会为蝗灾提供“温床”?地形和气候是蝗虫难以逾越我国的“天堑”吗?我们一起来看!
 
  1、联合国宣布全球进入紧急状态?
 
  并没有。但蝗灾形势确实是无比严峻!
 
  近日,一则《联合国突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经央视记者确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目前并无这一举动。但蝗灾形势确实是无比严峻!目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在发起一项7600万美元的筹款计划,希望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帮助非洲之角地区抵御蝗虫肆虐。沙漠蝗是全世界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每天可随气流飞行达150公里。
 
  目前已有20余个国家受到沙漠蝗侵扰。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正在经历25年来最严峻的蝗灾,肯尼亚的灾情也达70年来最大规模。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表示,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邻邦蔓延之势。
 
  2、气象条件“推波助澜”!
 
  气温、降水、土壤湿度等为蝗群爆炸式增长创造自然条件。
 
  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郭安红研究员介绍:蝗虫的发生、发展以及肆虐与气温、降水或土壤湿度等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蝗虫是变温动物,温度高生长发育就快,完成生活史也快。蝗虫孵化出来后要有一定的植被供其取食生长,如果过于干旱的年份,即使蝗虫孵化出土,如果没有降水供植被生长,蝗虫幼虫就不能取食生长,也不会大规模发生发展。
 
  如果遇到降水相对丰沛的年份,土壤湿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蝗卵孵化的“温床”。此外,在雨水的滋润下,沙漠地区植被变得相对丰富,这为蝗虫生长、快速繁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口粮”。
 
  也就是说,气温、降水等连年适宜的气象条件,造成蝗虫累积增长。那么,气象条件在这次蝗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联合国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得东非干旱地带长期高温多雨,成为蝗群爆炸式增长的自然条件。目前,非洲等地温度较高,蝗虫存活数量累积性增长,适宜的温度和降水条件造成了蝗虫密度的大幅度上升。
 
  3、气候变化或是“罪魁祸首”!
 
  数次非同寻常的气旋风暴成为蝗灾爆发的关键。
 
  有报道指出,此轮蝗灾可能就是一次“绿天鹅”事件。与“黑天鹅”不同,“绿天鹅”指的是由于气候原因引发的灾难性破坏,它可能冲击社会生活、经济增长,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及风险。沙漠蝗虫原来生活在非洲及中东地区干旱的栖息地。过去18个月里,非洲东部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湿润天气格外长,又出现几次罕见的气旋风暴,非同寻常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叠加,是这次蝗灾的元凶。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高级蝗灾预测专家基思·克雷斯曼称,沙漠蝗虫危机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
 
  当时,气旋Mekunu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一片广阔而无人的荒漠“空白之地(EmptyQuarter)”经过,雨水短暂地填满了沙丘之间的地带。由于沙漠蝗虫在这片区域可以自由地繁育,它们可能在此产生了第一波。
 
  2018年10月10日,LUBAN增强为特强气旋风暴。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之后,到了当年10月,气旋Luban从阿拉伯海中部生成,向西行进,又在这片靠近也门与阿曼边境的区域产生降雨。
 
  沙漠蝗虫的寿命约3个月。一代成熟后,成年蝗虫产的卵如果遇到合适条件,所能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前一代的20倍。克雷斯曼说,如此一来,经过数代繁殖,沙漠蝗虫的数量以指数级增长。最终,2018年的两场气旋让三代蝗虫在9个月内疯狂繁殖,使肆虐阿拉伯沙漠的蝗虫数量增加了约8000倍。然后,这些蝗虫开始迁徙。克雷斯曼介绍,到2019年夏季,成群的蝗虫已经跨过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成功繁殖了一波。至此,蝗灾本来不会继续发展。然而,2019年10月份,非洲东部经历了几场异常广泛而又猛烈的秋雨,直至12月份一场罕见的季末气旋风暴PAWAN登陆索马里才告终。这些事件导致蝗虫再次迎来一波繁殖大潮。
 
  2018年促使蝗虫繁育的每个气旋风暴都非同寻常,因为阿拉伯海有时很多年都不会生成一个气旋风暴。2018年的风暴相对较多,而2019年则非常极端,印度洋北部破了许多记录,如风暴天数最多、“气旋累积能量”(用于衡量季节破坏力)最大等。12月份那场罕见的风暴只是其中一个征兆。
 
  截至2019年12月末,首批蝗虫已经开始抵达肯尼亚,迅速横扫该国北部和中部地区;截至1月份,该国经历了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的蝗灾也开始发展;2月9日,蝗虫开始入侵乌干达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地区。
 
  最近蝗灾发展迅猛与印度洋偶极子相关
 
  当印度洋偶极子处在负相位时,西风将温暖的洋流推向澳大利亚附近,给澳洲大陆南部带去额外的雨水。当它呈正相位时,西风变弱,温暖的水流和降雨将会转向非洲东部。非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近来所经历的气候情况,正是印度洋偶极子超高正相位的结果。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表示,印度洋偶极子整体正在朝着正相位发展。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便全球温度只上升1.5℃,极端正相位的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仍可能翻倍。
 
  4、这场蝗灾最坏的情况可能还没到来
 
  气候条件适宜,蝗虫群数量6月或达到500倍之多。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年2月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
 
  沙漠蝗在40℃左右预计一个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如果不加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500倍之多。从非洲情况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蝗群的迁移、产卵、孵化和聚集,将对南苏丹和乌干达构成威胁,并向苏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内陆移动,东非各地的农民面临粮食短缺。
 
  从西亚、南亚情况看——沙漠蝗将在伊朗南部孵化并形成蝗群迁移危害,巴基斯坦蝗灾扩散暴发成灾概率大,可能造成粮食减产30%~50%,并对南亚印度等国构成威胁。
 
  5、沙漠蝗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沙可能随季风少量迁入我国,但危害概率很小。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表示,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沙漠蝗的迁飞习性,沙漠蝗危害我国的几率很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也表示,沙漠蝗“应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他提到,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上世纪初,有科学家报道在我国云南发现有沙漠蝗,但未被之后的科学家再次证实。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但我国的常见蝗虫种类为“飞蝗”,与“沙漠蝗”属于不同的生物种。沙漠蝗蝗蝻和成虫迁移活动,需要满足40℃左右的温度和60%-70%的相对湿度。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沙漠蝗的迁飞习性,我国边境以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为阻隔,沙漠蝗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对我国威胁较低。
 
  由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蝗发生区毗邻,可能会有蝗虫随季风迁入我国,但造成危害的几率很小。
 
  另一条路线是从南亚经孟加拉进入我国云贵高原,但孟加拉之后是雨林地区,多变的环境不利于它们产卵,云贵地区也不太适合沙漠蝗的习性。
 
  最后一条路线是先进入中亚,路经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这一片地区原本就是蝗虫活跃的区域。
 
  综合来看,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为印度—尼泊尔—缅甸—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本次沙漠蝗猖獗发生的最大扩散区大概率为缅甸、尼泊尔和印度,我国云南地区存在一定的危险,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6、好消息是:距离我国不远的印度当前蝗灾已基本结束
 
  坏消息是:6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蝗灾
 
  据新华社2月17日消息,当前印度蝗灾已基本结束,目前仅西部拉贾斯坦邦部分地区仍有少数蝗虫聚集。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此次蝗灾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情况最为严重,受灾面积超过36万公顷,芥菜、蓖麻、孜然和小麦等农作物损失最为严重。拉贾斯坦邦蝗灾防控组织负责人古加尔博士表示,目前除零星地区外,该邦灾情已完全可控。但印度政府仍发布预警称,今年6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蝗灾。印度农业与农民福利部部长凯拉什·乔杜里表示,预计今年6月,印度西部沙漠地区可能出现规模更大的蝗灾。
 
  7、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国粮油储备充足;
 
  农业农村部:加强边境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央视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目前全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原粮储备非常充裕,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储备,调控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如有需要,每天可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压榨油料70万吨。总体来说,目前全国粮油供应充足,各地市场价格平稳。蝗虫不会对粮食供应造成影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水平属于世界领先水平,防蝗药械储备充足,国内大面积暴发蝗灾风险很低。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原标题:异常气候引发“超级蝗灾”?会否影响我国?答案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