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蝗灾肆虐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发布时间:2020-02-15 13:16来源: 未知
  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冬天还没过去呢,如今新的灾难又来了,真是不消停:蝗灾肆虐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东非正处于一场听起来像《出埃及记》中的危机之中:蝗灾正在该地区蔓延,威胁着数千万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可怕害虫群正在肆虐东非大陆,它们降落在农作物和牧场上,在数小时内吞噬一切。蝗灾爆发的规模,现在已经影响到7个东非国家,在此前从来没有过如此大的蝗灾规模。
 
  这场灾难背后的昆虫是沙漠蝗虫,尽管它们的名字叫沙漠蝗虫,但在一段时间的强降雨之后,它们茁壮成长,在非洲和中东通常干旱的栖息地引发了植被的开花。专家说,一轮持续的异常潮湿天气,包括过去18个月袭击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的几次罕见的气旋,是引发此次蝗灾爆发的罪魁祸首。而最近的暴风雨又与印度洋偶极子(IOD)有关,这是一个最近非常明显的海洋温度梯度,这也与澳大利亚东部毁灭性的森林大火有关,真是“蝴蝶效应”,地球灾难源源不断啊!
 
  2018年:两次飓风给阿拉伯沙漠带来暴雨,帮助蝗虫自由繁殖。
 
  降雨足够在沙漠中形成短暂的湖泊,这些地区有利于蝗虫繁殖,可能是在这里形成的三代蝗虫。
 
  2019年:蝗虫蔓延,繁殖更多;另一场罕见的风暴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规模的控制行动——使用杀虫剂来对付蝗虫,但在也门和索马里的这些努力是不可能消灭蝗灾的,因为不管你怎么使用杀虫剂,蝗虫繁殖仍在继续。
 
  2020年2月:蝗虫群威胁到该地区五个国家的农作物。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正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情,蝗虫正在蔓延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
 
  不幸的是,一些专家说,这可能是一个预兆,随着不断上升的海面温度加速风暴和气候变化提示的规模“有利于”环流模式,为今年的跨洋灾害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看到飓风的频率继续增加,”粮食及农业组织蝗虫预测专家说,“我认为我们可以假设非洲之角会有更多蝗虫爆发,情况甚至更加严峻”!
 
  追踪“蝗灾瘟疫”
 
  根据专家们的说法,沙漠蝗虫危机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当时“梅库努”气旋经过阿拉伯半岛南部一片广袤、无人居住的沙漠,这片沙漠被称为“空旷地带”,沙丘之间充满了短暂的湖泊。由于沙漠蝗虫在该地区自由繁殖繁殖,这可能导致了蝗灾最初的浪潮。接着,在10月份,鲁班飓风在阿拉伯海中部产卵,向西行进,并在也门和阿曼边界附近的同一地区降雨。
 
  沙漠蝗虫大约存活三个月。一代沙漠蝗虫成熟后,成虫产卵;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孵化出比上一代大20倍的新一代沙漠蝗虫。通过这种方式,沙漠蝗虫可以连续几代成倍地增加其种群数量。最终,这两场2018年的旋风使三代蝗虫在短短9个月内繁衍成功,使阿拉伯沙漠上空嗡嗡作响的昆虫数量增加了约8000倍。
 
  然后蝗虫开始迁徙。到2019年夏天,蝗群跨越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它们在那里又经历了一轮成功的繁殖。如果不是因为去年10月东非经历了异常广泛和强烈的秋雨,去年12月在索马里登陆的一场罕见的季末气旋将这场秋雨封顶,今天的这场蝗灾也不可能会到达如此大的规模(这些事件引发了又一次蝗虫生殖痉挛)。
 
  随着蝗虫的不断繁殖,它们正在入侵新的地区。到12月下旬,首批蝗群开始抵达肯尼亚,在肯尼亚北部和中部地区迅速蔓延;到1月,肯尼亚正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也开始发展蝗灾,2月9日,成群的蝗虫开始抵达乌干达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
 
  做好最坏的准备
 
  蝗灾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可能还没有到来,最近的一场秋雨“不是使情况变得非常平常,而且非常危险”,因为这场雨有效地使至少两代蝗虫得以繁殖。到6月份,专家们担心沙漠蝗虫的数量将比今天的数量再增加400倍,这将对这个已经极易遭受饥荒的地区的农作物和牧场造成广泛的破坏。据当地的粮农组织称,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有1300多万人经历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另有2000万人处于危机边缘。
 
  专家们说:“这一切都与时间有关”,大多数作物都是在东非第一个雨季的开始,即3月或4月种植的。“当雨季开始,农民们准备好种植时,这将与新一代蝗群的到来相吻合。”不寻常的天气和气候条件的结合助长了蝗灾疫情的爆发,2018年在阿拉伯半岛引发蝗虫繁殖的飓风,每一次都不寻常。正如美国航天局所指出的,阿拉伯海可以在数年内没有一个气旋形成。
 
  不过,虽然2018年是相当多暴风雨的一年,但2019年却是极端的一年,北印度洋打破了许多记录,包括大部分飓风日和大部分“累积气旋能量”,这是衡量这个季节破坏力的一个指标,12月罕见的暴风雨不过是一个症状。这场风暴,特别是2019年的风暴,与印度洋偶极子有关,随着印度洋洋面温度的升高,偶极子在正、负和中性状态之间波动。当印度洋偶极子为负时,西风推动温暖的海水靠近澳大利亚,给大陆南部带来额外的降雨。当它是积极的,西风带减弱,允许温暖的水和降雨转向东非。
 
  整个2018年秋季,印度洋偶极子为正。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局(CSIRO)气候科学家表示,随后几个月,该指数小幅下跌,然后猛涨至1870年以来的第二大正态,到去年秋天时已升至1870年以来的第二大正态,东非和澳大利亚最近所经历的情况正是我们预期的结果。
 
  地下天气的气象学家鲍勃·汉森说:“给阿拉伯半岛带来暴雨的强气旋季节是由印度洋偶极子的一个强正相位驱动的,这种模式也助长了澳大利亚创纪录的干旱。”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能变得更加普遍。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局的2014年的一篇论文发现,在最坏的碳排放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印度洋极正偶极子事件的频率可能增加近三倍。在2018年的一项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地球变暖仅为1.5度,那么在未来10年内,世界可能通过的目标——印度洋极端正偶极子相位仍可能翻倍,已经有证据表明印度洋偶极子总体趋势更加积极。
 
  这是否会导致更多的蝗灾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撇开海洋环流模式不谈,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各地的海洋变暖,预计这将引发更强烈的倾盆大雨,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已经使秋季气旋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其他研究也将气候变化与东非地区不断恶化的干旱和持续降雨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不确定的未来图景,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图景更加危险。
 
  在科学家们继续探索东非气候走向的同时,援助组织也在努力防止蝗灾危机恶化。上个月,粮农组织呼吁国际社会出资7600万美元用于虫害防治行动,并保护五个受蝗灾影响国家的农民和牧民。随着这些昆虫继续繁殖,对援助的需求可能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如果不尽快实施更积极的控制措施的话,可能又会令这些地区进入“大饥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