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国际气象节|是谁让我们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

发布时间:2020-02-10 12:33来源: 未知
  现如今,早上出门前,看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但在过去,预知天气还得看天。所谓“看见天上钩钩云,就知地上雨淋淋”,即是如此。
 
  2020年1月6日在贵阳上空出现的“乳状云”。
 
  虽然我国最早的气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早在1872年就已经建成,但当时的天气预报却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既模糊又简单的内容。要是拿来跟现在可以精确到一天中哪个时段有雨的天气预报来比,那之前的播报内容大概可以说是和没报一样了。
 
  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中国气象报社供图
 
  看到这儿您可能会想“啊,真是多亏了这些年科技的发展,不然指不定什么时候出门就会被浇成落汤鸡。”但您可知道是谁为我国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了基础,又是谁让天气预报变得越来越准了吗?是了,他就是刚刚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曾庆存院士。今天,恰逢国际气象节,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位气象“大神”吧!
 
  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此后,兄弟俩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难得的公费读书名额。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在1952年,原本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曾庆存服从国家需要被分配到了气象专业。
 
  西藏自治区第五届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20世纪50年代,即将毕业的曾庆存到中央气象台实习,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守候在天气图旁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布天气预报。但由于缺少精确计算,做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断,凭经验做预报,心里没把握。于是,那时的曾庆存便下决心要研究客观定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广西遭遇强降雨援人员驾驶冲锋舟转移遭洪水围困的群众。新华社发王滋创摄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被选拔派遣至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沿用至今。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回国后,曾庆存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工作。除了数值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卫星气象遥感,曾庆存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官网FY-2云图动画截图。
 
  那是在1970年,我国开始研制气象卫星后,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需要被紧急调任为卫星气象总体组的技术负责人,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当时,气象卫星在国际上尚处于初始阶段,温湿等定量遥感都没研究清楚。曾庆存虽然很忙,但却没有停下来。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写出了《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据了解,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其中提出的“最佳信息层”等理论,是如今监测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极重要依据。此外,他提出求解“遥感方程”的有效反演算法也成为世界各主要气象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看到这儿,您也许会好奇曾庆存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对此,多年前,曾庆存的这一句“名言”恰好可以为您解惑: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
 
  现如今这位85岁高龄的科学家仍在继续攀登着科学的高峰。近年来,他带领着团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发起和具体参与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并提出了自然控制论等新理论。让我们一同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