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辽阔的爱跨越山海

发布时间:2023-03-17 18:13来源: 未知

70年代初,我们一家人随父亲转业到了内蒙古,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伊克昭盟东胜县。我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成群的牛羊和淳朴善良的牧民。

一排排的平房是我们汉族人居住的地方,不远处散落着一座座的蒙古包,那是真正的牧区。

与我们房子一篱之隔住着一位和善的蒙古族老奶奶,尽管语言不通,总能收到她从篱笆那头递过来的酥油茶和糖果。记得有一种叫炒米的食物,被炒的金黄焦香,那味道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米香,那是我在草原印象最深的美食,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我们在内蒙的生活前后算起来不到五年,后来一家人迁回内地。记得离开时好多人送我们,我们的车都开出好远了,那位蒙古族老奶奶还在身后不停地挥手,依依不舍。

那片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始终让我不能忘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昔日的那一片片旧房屋应是无迹可寻了。

 

今年九月尔冬升导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我怀着对东胜牧区的无限思念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著名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人至深,草原人民用无私博大的情怀将这些孤儿抚养成人。

我想通过影片找寻一下曾经的记忆,它真的没有让我失望。

我在影片中一一寻找着,儿时生活过的场景历历在目,记忆中内蒙的模样就是这样,群山、草场、蒙古包、荒芜的沙漠、朴实的人们......

原来,在每个人的心底始终藏着最原始最干净的爱,最纯粹的情。

 

“牧民相信缘分 很多时候只需要一眼 就有了一生的缘分”

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肆虐全国,南方连年发生水灾,赖以生活的房屋被水冲跑了,粮食短缺,百姓流离失所,上海儿童福利院收留了大量的孤儿。

上海也同样面临奶粉短缺等生活困难,福利院的孩子们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上海向各方发出支援信号,这时大爱的内蒙人民挺身而出,牧区的牧民们收养了这些“国家的孩子”,给了孤儿们一个温暖的家。

乌兰夫同志亲自作出批示,“要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从上海福利院过来的“三千孤儿”就这样被安置在内蒙临时建起的育婴院中。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同样物资匮乏的内蒙“整个自治区忙了两三个月”,也要安置好这些孩子。

小女孩杜思珩幼小的内心世界里怎么也想不明白,她的妈妈和她双胞胎的哥哥去了哪里,为什么不要她了,她想找妈妈问个究竟。

她的内心很受伤害,小小的年纪忧心忡忡,平日里总是远离着人群,倔强的一个人望着远方发呆,手里紧紧攥着妈妈留给她的那块小毛巾,那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来到草原的杜思珩是幸运的,她在育婴院里遇到了宽厚、善良的保育员萨仁娜。从萨仁娜第一眼见到杜思珩,从杜思珩吃下萨仁娜喂的第一口饭起,就注定了她们一生的缘分。

草原额吉萨仁娜用她的仁慈与细腻的爱,让杜思珩幼小的心灵重新产生了依赖感,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体弱的杜思珩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内心的冰块也在慢慢融化,笑起来的她真是个好看的孩子。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木汗。为她铺床,给她换上干净的蒙古袍,拿出待客的奶豆腐和奶茶,尽管被吃不惯的杜思珩打翻在地,也没有半点的责备。不懂汉语的她为了和女儿说话交流,恳求老师让她与女儿一同上课学习。

萨仁娜额吉“似水亦如草,永远包容又坚韧”。从接受杜思珩的那天起就没有想过会放弃她,给了历经磨难的杜思珩重新选择生活的权利。

额吉告诉杜思珩,“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这都是天意。”

但,我们永远不会抛弃你。

杜思珩的生母也一直没有忘记去寻找她,在晚年时更是让她的亲哥哥不远千里去寻她,于临终前道出了“我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

哥哥杜思瀚带着母亲的嘱托,来到草原与她相认。已是年逾百岁的萨仁娜在草原告慰杜思珩的生母: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养育了同一个女儿,非常感谢你,生下如此美丽可爱的孩子,给我机会做她额吉”。

这份爱如春风化雨滋养了心灵,抚平了伤痛。这份爱如涓涓细流暖在了心底,驱散了阴霾。

这份爱更是跨越了山海,跨过了大半个世纪。

不得不让人相信,缘分这事真是会有奇迹发生。有没有血缘不重要,有些爱早已超越了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