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但令人惊奇的是竟然在这狭窄的区域

发布时间:2020-06-18 10:11来源: 未知

走到盐田深处,真实可见澜沧江这段最为狭窄的区域也是人类最难以生存的地区,但令人惊奇的是竟然在这狭窄的区域,盐井人靠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竟然创造了如此辉宏的盐田景观。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这里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米。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盐民们将千百年来的制盐方式一直沿续至今,用土木建筑的盐棚,在江边挖井,井深有10米多,然后把卤水装入圆柱形的木桶里,靠人背将卤水灌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盐民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阳光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盐民的就是靠一双勤劳致富的双手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一道人造盐田景观。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这些独特之处在于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让您领略一下千年的盐井

在加达村看盐田,从下盐井条小道过去,过了桥再沿江往上游走,便能看见对岸一根根柱子紧密密麻麻地支撑着相连的盐棚,临江倚岸如崖壁上修筑的古栈道。

让您领略一下千年的盐井

走进盐民生活,看最原始的生活劳作状态,连连搭建的盐棚,是用粗大的原木搭建成支撑的骨架,木架支撑的方形顶棚便是盐台,横铺一层木板,再垫上一层土或细沙。崖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很是牢固。卤水沿着土层和盐架缝隙渗漏下来,风干后会形成一根根白色的钟乳晶盐,形态就和冬天的冰挂一样,甚是好看,细看支着盐架的一根根木桩,看似老朽得仿佛要倒塌似的。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内部木质非常坚硬且不易生虫腐烂,再使用百年也没有问题。曾经有人想尝试用水泥代替传统的盐井,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方法搭建的盐井。一位老阿妈正在用圆木槌打制细盐,这里的制盐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男人们则负责卖盐。强烈的阳光,将女人的脸晒得黑红黑红的,纯朴、勤劳、善良能吃苦,独特的制盐劳作及生活方式已让她们过早的老了许多。风吹日晒和盐田渗漏,让卤水得以蒸发、结晶,经过多天的等待,一层层结晶盐就出现了。盐民们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这些盐湿漉漉的,很像溪水里的沙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放进嘴里,咸味并不重。收集在竹背篓中沥干水分,这盐便制作完成了。芒康属高原温带季风性气候,虽然空气稀薄,但日照充足,春夏日烈风大,晒盐两三天就能好,而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需五至十天。7月的雨季可以休息,当地人说“只要盐井还在冒出温热苦咸的卤水,我们就要珍惜这大地的馈赠。”愿这延续了千年的劳作方式,能够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