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鲁王》立足文化文本,深掘多重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11 18:24来源: 未知《亚鲁王》是活在苗族丧葬仪式上的活态史诗,集唱、诵、仪式展演于一体,对苗族的神话、历史、语言、宗教、哲学等都做了非常珍贵的唱述。蔡熙教授的《〈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一部对《亚鲁王》史诗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该著运用文学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深描《亚鲁王》史诗的仪式叙事和唱诵史诗的东郎,探讨仪式的精神治疗功能和史诗的传承与保护,深掘史诗的多元文化蕴涵和诗性特质,力图为史诗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和研究路径,进而为文学人类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鲜活的本土证据。
重视田野调查,深描仪式叙事
田野调查是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文学人类学、民族学常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一书凸显了田野调查的方法,客观记录了很多原始资料。作者全面采录、整理仪式过程和采访歌师,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史诗得以存活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深描复杂多样的仪式程序和东郎的习艺过程,深掘仪式中蕴含的原始文化密码,是作者的问题意识所在。为了实现对仪式叙事的深描,作者重点考察了开路仪式和砍马仪式,论述了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强化了历史文化认同。这种独辟蹊径的仪式解读,大大扩展了仪式研究的领域,丰富了仪式的内涵。作者深描仪式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仪式主持者——东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对史诗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著在采访歌师并了解歌师的成长经历、个人职业、习艺工程、性格特征、展演实践、当下的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深描东郎的习艺过程。通过作者对东郎这一群体细致入微、抽丝剥茧的描述,全面而立体的东郎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贵州麻山地区,东郎不但在丧葬仪式上唱诵《亚鲁王》史诗,而且在进行祛病巫事活动时,也要唱诵《亚鲁王》。作者提出了《亚鲁王》史诗仪式叙事的精神治疗功能,从仪式展演、仪式语言和“亚鲁原型”的民间信仰三个方面对《亚鲁王》史诗仪式叙事的治疗功能进行了深度挖掘,使《亚鲁王》史诗的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和动态性,为文学治疗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本土证据。
仪式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东郎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唱诵的《亚鲁王》史诗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著在仪式叙事的基础上分析了《亚鲁王》史诗作为“非遗”的重要特征——活态性和原生态性,探讨了《亚鲁王》史诗目前面临的传承危机,提出了《亚鲁王》史诗传承与保护的策略。作者认为,非遗是一个民族的“DNA”,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这种认识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依据。
立足文化文本,深掘多重意义
《亚鲁王》史诗是从远古时代流淌到今天的活态史诗,蕴涵了苗族的原始文化、宗教信仰、宇宙观念、民俗习惯,潜藏着苗族人民的精神情感、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作者对于《亚鲁王》史诗的研究,不仅仅从田野的活态性考察,而且立足文化文本,将文本证据、田野资料、实物图像视为一个文本的集合,对《亚鲁王》史诗的多重意义进行了深度发掘。
该著运用象征学派人类学家格尔兹的“符号解释学”对《亚鲁王》史诗的多元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度阐释,丰富了《亚鲁王》史诗的意义解读。作者通过解读《亚鲁王》史诗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日月神话和龙心大战神话,探寻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编码的源头,论析了苗族先民的宇宙观,论证了《亚鲁王》史诗中蕴含的笙鼓文化和绿色的生态文化。这样的阐释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亚鲁王》史诗是一部复合型史诗,苗族的迁徙是史诗的核心内容。作者从史诗古歌文本的迁徙叙事、身体展演中的迁徙叙事、实物和图像中的迁徙叙事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亚鲁王》史诗迁徙叙事的多维形态,阐释了《亚鲁王》史诗呈现了本民族的社会、道德、价值、伦理等规范,为族群文化认同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典例。该著从仪式表演、文本叙事等方面对《亚鲁王》史诗沉郁悲壮的迁徙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亚鲁王》史诗用神话思维演绎了苗族的迁徙历史,为探究苗族迁徙的原因、迁徙路线和特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亚鲁王》史诗属于诗的范畴,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了苗族的创世史、征战史、迁徙史,是诗化的苗族历史。作者从史诗的形式入手,论证了《亚鲁王》史诗的诗性特质,为史诗的审美特征研究提供了借鉴。作者提出,在史诗的形式特质上,史诗具有鲜明的程式化特征、轮回的神话叙事结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史诗的人物特质上,亚鲁王是一个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关爱民生、精通巫术的“文化超人”。可以看出,作者系统而全面地对史诗形式的解读,彰显了《亚鲁王》史诗深邃的张力及其在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学术价值。
运用多重证据,整合文化视野
口传和仪式展演材料、图像与实物证据是作者深入田野调查的重大收获,运用多重证据法解读《亚鲁王》史诗的文化意蕴是该著的显著特色。作者根据口传和仪式展演的材料,论证了苗族先民企望通过在丧葬仪式上反复唱诵《亚鲁王》史诗,实现与祖先的对话,让死者能够回归祖先的身边。作者考察苗族迁徙历史时,从图像和实物中找到了根据,还原了失落的文化真相。该著指出给亡者脸上盖上四方形的绣片“陌就”,“陌就”上有变异了的太阳花,四周的环境是谷穗和蝴蝶,这是苗族先民对东方故国的历史记忆。同样,苗族的服饰图案也是苗族迁徙的物证,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作者通过将文字文本材料、口头和仪式展演材料、实物和图像材料结合起来,在多维视野、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对《亚鲁王》史诗进行了跨学科研究,弥补了传统文学方法论的缺陷,为深化和发展中国文学人类学方法论提供了视野。
作为一部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学术力作,蔡熙教授的《〈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不仅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学术积淀,而且以资料的翔实、视角的新颖,观点的创新、方法的独特,实现了对《亚鲁王》史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该著凸显了田野和文本互动的特色,将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进行了深度融合,深掘了史诗多重意蕴,是一部颇具学术含量的学术专著,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