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灭亡后,国库还剩多少银子?
发布时间:2021-12-22 20:43来源: 未知今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清朝的财政史。
在清末新政之前,清朝的财政,还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体制,“量入为出”,没有预算,也没有赤字财政,更不可能发行信用货币。
由于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所以,国库存银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富裕程度,康熙年间,国库存银维持在2000万两至50000万两之间。
鉴于明朝末年,因“三饷加派”而引发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清朝统治者奉行“永不加赋”的财政策略,所以,雍正皇帝,不得不推出“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的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经过雍正皇帝的努力,清朝的国库存银最高之时,增加到了7000多万两,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九年,清朝的国库存银常年维持在7000万两至8000万两之间,但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国库存银又回落至3000万两左右的水平。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清朝的国库已处于空虚的状态,咸丰元年(1851年)的时候,国库存银只有180多万两,而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三年(1853),国库支出则大于收入了,属于严重亏空了,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清廷在办理洋务的同时,也对财政体制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新的税目,比如征收厘金,商业税等等,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到了清末的时候,还对财政体制进行了变革,比如制定预算,施行近代国家普遍采用的赤字财政策略等等。
190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支出却是13492万两,赤字达3000多万两,所以,清朝灭亡的时候,国库不仅没有钱,而且是处于赤字状态,钱到哪里去了呢?清末有众多的赔款、还有数额庞大的军费开支,所以清末的财政状况与康乾盛世相比,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支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整个国库是处于赤字状态。
根据相关的史料,我们可知,1910年,清朝财政岁入2.63亿两白银左右,而支出却高达2.69亿两左右,财政赤字达600多万两,在1911年十一月初一日,清朝的户部存银仅为28万余两,还没有过年,朝廷就只剩下28万余两银子了,为了应付巨额的财政开支,被迫动用了皇帝的内帑20万来应急。
所以,清朝灭亡的时候,国库是处于赤字状态,根本没有钱了,如果里面有钱的话,也不足以应付财政开支了,通俗一点讲,都不够当年还款的数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