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英年早逝,他对曹操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发布时间:2021-12-28 10:27来源: 未知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智者云集的时代,对于各路诸侯来说,一个高明的谋士所能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公元207年,一直都在走背运的刘备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可谓时来运转、咸鱼翻身。自从得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如虎添翼,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地盘,最后还和曹操、孙权之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可就在此时,因为一个人的死,使得曹操集团开始走了下坡路。同时,也令曹操想要统一中国的理想变得越发困难……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而他对于曹操来说是否真有那么重要呢?
众所周知,魏武帝曹操知人善任,在他麾下效命的众多谋士们,也都在尽心尽责地为他出谋划策,比如荀彧、程昱、贾诩和荀攸等人。
然而,郭嘉的英年早逝更是令曹操仰天长叹、痛哭流涕,甚至还曾说出“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样的话来。难道,郭嘉和其他的谋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曹操才如此看重他?
没错!对于曹操来说,谋士郭嘉很特别……
郭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我们从他参与的最后一次军事战争“征乌丸”就可以看出,郭嘉的特点就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和敢出险招。
作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丸又叫做乌桓。在三国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站在袁绍一边的,自从袁绍“官渡之战”战败又病死后,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桓,准备集结乌桓的力量来对抗曹操。
那么,曹操想要统一中国北方,就必须要将袁尚和袁熙消灭掉,也就必须要去攻打乌桓。但是,汉献帝被曹操接到了许都(河南许昌),曹操的大本营却设在了邺城(河北临漳),而乌桓更是远在辽宁锦州,因此对于曹操要攻打乌桓的计划,有很多人都是表示反对的。
反对的理由很简单:第一,袁尚和袁熙打了败仗是亡虏,而乌桓贪而无亲是夷狄,这两伙人是搞不到一起去的,没必要打;第二,如果此时劳师动众地远征乌桓,那南方的刘表就定会听信刘备的怂恿,乘虚而入前来攻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太过冒险。
谁承想,郭嘉却不这么认为!一向敢于出险招的他,对曹操说出了三个主张打的理由……
首先,正因为乌桓很远,所以他们才想不到我们要去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也就是说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另外,袁绍曾经有恩于乌桓,他的儿子逃到乌桓后就一定会集结力量对付我们。到那时,不但主公想要统一北方的目的无法实现,就连现如今我们占据的冀州和青州也恐怕难保了。
其次,刘表此人实际上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打仗不是他的优势。并且,即便刘备是个英雄,刘表也不一定会信任他,更不会对他派以重兵、委以重任,因此不必担心。
事实证明,郭嘉的确是料事如神!
果不其然,就在曹操整军出发后,刘备就立刻建议刘表趁此机会攻打许昌,并将汉献帝接到荆州,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谁料,刘表果真为此犹豫不决,刘表不肯发兵,刘备就没有军队,此事只好作罢。
不得不说,除了料事如神之外,郭嘉看人还是很准的……
郭嘉最开始就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因此转而投向了曹操;郭嘉也看透了吕布,所以当曹操征讨吕布眼见胜利就想撤兵时,向曹操建议灭掉吕布;郭嘉还看透了孙策、看透了刘表,也看透了自己的主公曹操……
曹操曾经说过:“每次遇到重大事情之前,我往往都决定不下来,多亏了郭嘉当机立断。所以,我能够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
郭嘉心里很清楚,曹操是个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意见的领袖,他不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妒贤嫉能。
因此,在郭嘉去世后,曹操便上表了朝廷,要给郭嘉予以表彰。
在漫长的三国历史上,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事业越做越大,最终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基业;而曹操也因为有了郭嘉,事业一帆风顺,从讨伐吕布、大战袁绍到远征乌桓,最终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只可惜,郭嘉却英年早逝了。
可以说,郭嘉的死对于曹操来讲是个天大的损失。
郭嘉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天才,他们两个人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同样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时27岁,诸葛亮出山时26岁;他们同样地成熟稳重,看得清时局;在各自效忠的集团中,他们的贡献和功劳都是最高最大的;他们也都同样地忠心耿耿……
唯一不同的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整整服务了28年,其中有11年都是独揽大权。而郭嘉27岁出山,却在38岁时就去世了,为曹魏集团只服务了11年,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不得不说,郭嘉的不幸,就是曹操的不幸,却是刘备的大幸。就是因为他的早逝,才令我们无法看到两个天才间的斗智斗勇,正是因为他的早逝,我们也无法看到曹操在临终之际将后事托付于他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