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诺奖评委的神作,不看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2-01-11 18:37来源: 未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携余华、西川两位文坛老友,举行了新版《生死疲劳》线上发布会。当晚直播间人气爆棚,抖音、哔哩哔哩(B站)两个平台的观看高达300万人次,抖音话题“莫言余华是来说相声的吧”登上实时热点榜,B站热搜更是直接冲到第3名。众多年轻面孔涌入直播间,引发弹幕互动狂潮。网友大呼“这三个文学顶流聚在一起,堪比德云社开会”“这么大规模的文坛盛事,真是活久见”“本来关注莫言想学点文学,现在只想听脱口秀”……
打动诺奖评委的神作,不看不知道,莫言真幽默
在莫言作品的序列里,《生死疲劳》的确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莫言本人也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疲劳》的喜爱。他说这本书是自己遗憾最少的作品,还坦言如果自己只有两部作品可以传世,那么一定有一本是《生死疲劳》。在《生死疲劳》的发布会现场,莫言也透露,“诺奖评委主要是看了《生死疲劳》才决定把奖给我的。”
发布会上,莫言的好友,同为作家的余华等人对莫言创作《生死疲劳》的过程表达了羡慕,甚至是“嫉妒”。莫言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时也异常兴奋,多次提到自己当时“兴奋得不得了”“一边写一边哆嗦、抖腿”,把这个构思了43年的故事用43天一气呵成写成。怪不得连余华都说,“小说家都想自己进入一种疯狂、癫狂的,一种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一种状态,莫言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很容易进,他进得特别快。”
这样的写作状态也造就了莫言作品中一脉相承的语言风格。西川评价莫言的语言是“莎士比亚”和“李白”的结合,有“浑然的创造力”“足以让干涸的河流奔腾成亚马逊”。
探究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莫言谈起了自己的童年。莫言小学5年级时就因为话太多而辍学,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离开了群体的莫言一头扎进大自然,于是他开始和牛羊为友,同猪狗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思考人眼看到的说不定和驴、牛、羊眼中看到的不一样,也许每个动物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人的灵魂。以此为蓝本,莫言写下了这本《生死疲劳》,完成了这本在余华口中堪称伟大的小说。
莫言为我们解题《生死疲劳》时,也提到了这本书对读者更深层次的价值。当痛苦不可排解之时,跳脱出来看到六道轮回、六道虚空,看到这个无穷的宇宙,我们在宇宙一粒微尘之上的功名利禄、我们的得失成败,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也是书封上写的,无论多么苦闷都能笑出声来的原因。莫言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融入到文化记忆中,用自己的幽默阐述了生活中存在着无可避免的痛苦,但同时向我们证明了,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