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GPT时代,科学与哲学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眼

发布时间:2023-12-01 17:55来源: 未知

“GPT获取知识的能力、计算和记忆的能力比任何个人都强,但没办法获得基于人人身和意识的敏感性,还是创造不出有人类精神意味的作品。”

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何怀宏如此评价ChatGPT。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继续发展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人类不能任由ChatGPT等颠覆性技术毫无节制地发展。

近日,何怀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学与哲学对话”论坛上以《第一眼和最后一眼:哲学、科学与技术的分合》为题进行演讲。

他认为,人类向科学、向哲学投去的“第一眼”源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对纯粹知识的渴望,朴素地探索着世界的本原。

如今,科学与功用性强绑定,渐渐远离哲学、远离人文。成果转化成了最大动机,人的牟利欲望取代原始的“好奇”。若ChatGPT、基因编辑等技术难守伦理边界,象征告别的“最后一眼”终将到来。

何怀宏进一步解释,他并非倡导一种逆向的乌托邦,而是希望人类同时具备“第一眼”和“最后一眼”的心态,在技术与哲学的两极中保持中道,以人文的眼光对技术进行全盘关照。

“推动技术发展不是目的,应全面推进人类的福祉,推进人的精神人格的丰富,让人生更有意义。”何怀宏认为,对一些挑战伦理边界的技术,以制度性规范、公开倡议等方式加以适当限制,是有必要的。

同时,技术飞驰可能催生一个让人文更警醒的时代,带来某种“创造性”的复兴。鉴于AI仍无法创作出有精神意味的作品,这种“创造性”体现的正是人类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