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英雄精神永留故乡

发布时间:2023-11-19 15:15来源: 未知

笔下的肖家镇,便是他的故乡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华北平原上一个古老的集镇。夏秋之交,平原上的风依旧有些闷热,我和枣强县的几位朋友相约来到肖张镇。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残酷的战争。抗战期间,只有900平方公里、20余万人口的枣强县,鬼子和汉奸修筑的炮楼和据点多达34处。

  1942年9月,为了对坚持抗日活动的大王均村一带的群众进行报复,日军庄上部第四十一师团和枣强县的伪军将周围村庄的百姓集中到大王均进行拷打、虐杀,一次杀害30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王均惨案”。

  为了抗击侵略者,一批又一批八路军将士血洒枣强。1943年一年间,我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和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易良品,3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八路军将领,先后牺牲在枣强的土地上。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说,平原上天天都有枪声,如果偶尔有一天没有枪声,那就是在酝酿更加激烈的枪声。作为亲历了抗战全过程的李晓明,更不会忘记平原上的枪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抗战题材的小说作者,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抗战中以笔作刀枪的文艺战士,一种是领导实际工作的干部,李晓明就是后面这一种。他于1938年2月进入八路军东进纵队军政学校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冀南五地委青委书记兼青年营营长,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他开始担任枣北县委书记,直至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军南下,担任过河南省固始县县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武昌区委书记等职务。战争年代,李晓明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写小说,更没有刻意为此积累过素材。但是,那艰难的时光,那浴血的战斗,常常浮现在他眼前。1942年5月,他住在一个叫东青花的村子,一天黎明时分,村子遭到数百名日伪军的偷袭,他和县大队两个班的战士一起突围,敌人用20多挺机枪扫射,密集的子弹打得尘土飞扬。他和战士们沉着应战,用长虫蜕皮的办法轮番后撤,在枪林弹雨中成功脱险。他还常常想起根据地的乡亲们,想起花园村的周老太太。抗战期间,老人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无数的八路军指战员。

  他想起枣强军民成功营救刘志坚将军的伏击战。时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志坚,因为负伤在枣强被俘。我冀南新七旅二十团副团长楚大明,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率部在敌人押解刘志坚的路上设伏,不仅成功营救出刘志坚,还打死打伤几十名日伪军,缴获机枪两挺,步枪70余支。最难忘的是那些在枪声中倒下的战友,比如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之一、中共枣强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朝宗。1942年夏天,李朝宗在家养病时被鬼子包围,本来已经化妆逃出,但由于被人出卖,他被俘虏并遭到乱枪射击。敌人以为他必死无疑,没想到敌人走后他又活了过来,并艰难地爬到一块西瓜地里,因为口渴向老乡讨了一块西瓜。这时候敌人突又返回,不甘受辱又手无寸铁的李朝宗,把手中的西瓜皮向敌人砸去,恼羞成怒的敌人围着他一通乱刺。几天后,当家人找到他牺牲的确切地点时,现场只有烈士的一只鞋……每当想起这一切,李晓明心潮起伏,夜不成寐,他下决心把那难忘的战斗岁月写出来。几度寒暑,六易其稿,《平原枪声》终于在《收获》杂志发表,随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