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活了42岁,却影响亿万青年
发布时间:2023-11-18 14:36来源: 未知1991年3月,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兴奋之后,他遭遇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没钱到北京领奖。
他给当记者的弟弟王天乐打电话说,去北京的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自己的获奖作品送人,钱仍然不够,希望弟弟再帮他想一下办法。
临近领奖日期,王天乐终于借到了钱,赶到西安火车站,送给焦急等待的路遥。
王天乐愤愤地对路遥说:“今后不要再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
路遥咬牙回了一句“×他妈的文学”,头也不回进了火车站。
这是路遥生前名声如日中天的时期,但他留给亲朋的印象,依旧是一生穷和一身病。
一年多后,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去世,年仅42岁。
但在他有限的苦难的生命里,却因为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小说,而成为亿万青年的“人生导师”。
阿里巴巴创始人不止一次说过:“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
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100位改革先锋获得国家表彰致敬,路遥名列其中,是仅有的两名上榜的作家之一。
今天,路遥离开我们整整31年,真应了那句话: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且,可以预见,他将永远活着。
▲路遥(1949.12.2-1992.11.17)。图源:网络
1
路遥生于1949年底,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原名王卫国,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
他出生在陕北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家里十来口人,只有一条被子。
好友贾平凹后来回忆说:“那时候的陕北高寒贫瘠,使他有着不堪的童年和少年。我去过他的故居,看着那低矮阴暗几乎要崩坍的窑洞,使我悲切难受,回望几十年后村前屋后仍是光秃秃的山坡,使我能想象当年这里人的生活。”
7岁的时候,这个贫困重压下的家庭,把路遥过继给伯父。
当时,路遥的亲生父亲带着他,一路讨饭,从老家榆林的清涧县乡下,乞讨到延安的延川县,走了上百公里路。
一路上,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某天清晨,父亲唤醒儿子,跟他说要去赶集。敏感的路遥知道父亲要悄悄溜走,于是躲在一棵老树背后,看着父亲踏着晨雾,溜出村子,上了公路,眼泪唰唰流下来。
但他没有选择追上去。
伯父家同样一贫如洗。上小学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走到别人面前。有同学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因为贫穷,伯父不让路遥读中学,只想把他当劳动力。路遥偷偷跑去参加考试,竟然考上当地最好的中学——延川中学。
开学时,路遥把砍柴刀往山沟里一扔,一个人跑到县城上学了。随后三年,无法自带干粮的他,硬是凭借同学们的接济,把中学读了下来。
穷困,在他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段早年经历,也决定了他后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出身,无一不是带着命定的苦难。
有研究者认为,路遥一生创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如何转换为非农身份,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里奋斗。
日后脱离农村户口的路遥,成为城市人。他爱喝咖啡,爱抽好烟,但即便成名了,成为大作家,日子还是一片潦倒。
1984年,作家张贤亮认识当时红遍文坛的路遥,去他家里坐过。
张贤亮的印象,路遥的家简单得近乎简陋,感觉蒙着一层乌蒙蒙的气息。出来后,他对同行的人说:“你们陕西作家,大概是中国作家中最不会生活的一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