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发掘

发布时间:2023-11-18 14:34来源: 未知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关于良渚考古的出版物如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媒体报道不在少数,它们均从不同侧面勾勒出良渚考古八十余年的历程。然而考古工作很多生动的过程和鲜活的细节不会出现在报告和文章里,只会留存在发掘者的回忆之中。

本文是当年良渚古城考古的领队刘斌和队员王宁远的口述,从一线亲历者的视角向公众揭示了良渚古城发现和发掘始末,以及在良渚古城考古成果公布之初所遭受的一些争议,通过文字背后的真诚讲述,呈现科学考古发现和考古工作的不易。本文节选自新近出版的《我们这样发现良渚——良渚考古口述史》。

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发掘

刘斌(领队)

良渚古城的发现,源自 2006 年葡萄畈的一次不起眼的发掘。

这年4月,管委会为了安置莫角山搬迁人口,在莫角山西边一个叫葡萄畈的地方选了块地准备进行住房建设,所以让我们去调查发掘。当时并没有太多期待。发掘过程中从河道里挖出来的东西却非常好,陶片很丰富。莫角山边出了块玉料,还出了卞家山时的那种漆杯的残片和刻纹陶片,当时我意识到这条河太重要了。红线范围内项目结束我还是舍不得,于是把河的对岸也找到了,河宽大概是 40 米。

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想解剖一下看看河岸到底是生土还是人工堆的。但由于周围全是房子,实在没有余地,又担心距离人家墙基太近, 所以后来解剖了很小一块,只有 2 米×4 米。但其实这一块也是超出管委会安置项目的范围的,再加上时间延长,导致管委会对我很有意见,说我太认真,一天到晚不肯结束。

当时我只是想了解一下河岸怎么弄的。但是解剖发现土太纯,啥也没有。中间确实也没有房子,都是一次性堆上的,这时怀疑到生土了。但由于它西面是河,我觉得不太像生土,于是再往下挖了大概二三十厘米。

后来应该是到了 12 月了,我在四川开会时,技工齐自立发照片给我,说挖到了石头。把石头清出来后看到它们分布稀稀拉拉的,第一反应想着如果是地面就好了,但那不是地面。想想石头上面是 3 米高的堆土,堆土中间也没有间隔层,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地基。

过了两天就是平安夜,我还在琢磨这件事,如果是鹅卵石我就不惊奇了。于是我突然想到这些石头和土会不会是从瓶窑那边的山上运过来的。

我突然会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余杭文管会陆文宝他们在修瓶窑南山石刻造像,前两天拉我去现场看了一下,想让我做专家。去的时候因为瓶窑老街那条路没通,我们是从瓶窑中学后面绕过去的。山那边有个石头断坎的剖面,石头就这样一块块裸露着,应该一撬就能撬下来很多,还可以把这些石头运到其他地方使用。于是我就想到我们钻探出的石头会是从哪个山上运过来的,万一这底下都是石头地基的话,那得是多大工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