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在时间洪流中,做一块坚守文化的“礁石”

发布时间:2023-11-18 14:34来源: 未知

提到敦煌,樊锦诗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从1963年大学毕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到如今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继续从事敦煌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这位“敦煌的女儿”默默完成了一个甲子的守望。11月17日,根据樊锦诗女士工作和生活经历改编创作的电影《吾爱敦煌》上映,让观众看到了这段岁月背后更多如流沙般的沧桑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大半篇幅放在了1990年代之后,即樊锦诗就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后的岁月,相较于她前35年“洞中无日月”的研究生活,此时的她被迫“开始面对洞外的世界”。一系列现实问题扑面而来,这位瘦小的六旬老人,为反对敦煌完全开放跟人拍过桌子,也为保护敦煌文化遗存直接请求过国家保护。

在时代的大潮里,樊锦诗的坚持仿佛一块顽固的“礁石”,曾让一些人难以理解,但如今的我们,或许更能明白那块礁石的意义。她深刻地明白,文化要留下来,更要走出去,让更多人能看到、爱上敦煌,恰恰是她这个“敦煌的女儿”所孜孜追求的,找到一条敦煌保护与发展并行的道路。

是她明确了“洞子不能关”,和同志们最早开始确立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办法;也是她最早提出“数字技术拿来做考古报告”,开启了敦煌文化遗存“永续利用”的篇章,更在21世纪后用十年时间打造“数字敦煌”的工程,在尽可能保护敦煌的同时,让更多人看到敦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