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走进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发布时间:2023-11-16 00:16来源: 未知

 1987年,“南海I号”宋代沉船的发现震惊世界。2004年首创“整体打捞”方案,2013年开启“南海I号”的全面发掘工作,至今整整十年。就在今年11月3日,“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做好“南海Ⅰ号”整体保护,启动“南澳Ⅱ号”考古发掘。这个11月,南都记者走进“南海I号”保护发掘现场,深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一线工作者的日常,回望“南海I号”展开全面发掘的这十年,展望属于广东和中国水下考古的新成就。

  “没有整体打捞,就没有我们全面发掘的这十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研究所所长肖达顺直言。“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中国方案,而且还是世界方案,我们有这个自信。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工程,是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体系下的伟大成就,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肖达顺说。

  一艘宋代沉船,出土文物超18万件  

  11月10日下午,跟随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水下考古队员胡思源,记者来到位于广东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走进这里最神秘的领域:进住巨大“水晶宫”多年的——“南海I号”保护发掘现场。

  踏上悬梯的瞬间,刺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海泥和微生物发酵的气息。站在12米深的沉箱边缘向下望,令人感到一阵眩晕。

  沉箱内部,由无数脚手架支撑起来的“南海I号”船体赫然出现在眼前。它被安放于沉箱之内已经16年。长约33米、宽近12米的沉箱,是2007年承载着“南海I号”和水下淤泥一同浮出水面的“载具”。自此,这艘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沉没了长达8个世纪之久的宋代木船,带着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水晶宫”里的主角,这艘宋代沉船一共有14道隔舱。“但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其实是船体甲板以下的部分,以上的都没有了。因为当时船沉没后,甲板下的部分刚好钻入淤泥底下,因此能保留下来的就是海床以下的部分。其余的都被破坏掉了。”胡思源介绍,如今我们得以跨越8个世纪一览原貌的沉船部分,长22米多,宽超过9米。如果是按文献记载,它在当时应该是一艘中小型的货船。

  潮湿是这里的主题。下午3点,工作人员正站在脚手架上,对船体进行液体喷淋,一天三到四次,保持木质船身的湿润。暗棕色的船体,在灯光的照耀下泛出水润的光泽。错综而坚硬的钢管支撑起柔软的朽木,焊接工人正小心翼翼地作业,不时冒出火光,船底被短暂地照亮。“以前依托沉箱,搭起脚手架,再用脚手架把沉船支起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用钢架替换掉此前的脚手架,下一步应该会计划把沉箱撤掉。”

  1987年,“南海I号”宋代沉船的发现震惊世界;2004年决定筹备“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整体打捞成功;2013年开启“南海I号”的全面发掘工作,至今整整十年。“2019年,船体内部的文物提取完毕,从2019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完成了船体外部清理。”今年11月3日,“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这标志着“南海I号”开启了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