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家园 牵出一场千万人的集体狂热
发布时间:2023-10-31 16:59来源: 未知近期,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在京举行。远渡重洋前来参加论坛的智利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还专程游览北京著名古玩市场——潘家园,购买插屏、状元塔等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商品,引发媒体关注。事实上,今天的国人对文物古玩的购买兴趣和“钻研”劲头,相比偶尔猎奇的外国友人,显然更加高涨。
本文分析2012年以来中国文物市场的基本格局,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物市场蓬勃发展,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其中,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文物交易中心,而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物集散地。京津冀地区文物流通量大,交易场所分布广泛,传统和现代经营方式兼备,对于引领和带动国内文物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推断,我国的“骨灰级”藏家已逾数万人,相对专业的收藏者已达百万人至千万人,大众收藏者更是不可胜数。随着2012年以来国家加强相关领域治理,黑市、走私、造假、“雅贿”等现象明显减少,文物市场空间已相对规范,更加与国际市场接轨。
作者指出,高端文物在市场中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且流通数量有限,但它们价格高昂,起着价值风向标的作用。而中低端文物的存世量大,品类多,且品相不一、良莠不齐,但拥有庞大收藏群体,其流通量往往是高端文物市场的百倍乃至千倍,因而构成文物流通的根基。确保基层文物自下而上的流动有利于维系市场命脉,拓展市场空间。
本文原载《中国美术》2021年第3期,原题为《2012年以来中国文物市场的基本格局》,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2012年以来中国文物市场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物市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后于明清之际得到较快发展,至民国时期逐步趋于成熟。从古代至近代,文物市场曾先后被称作古董市场、古玩市场、古物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物流通仍延续传统方式,以私家店铺为主体,民间分散经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文物收归国有,当时的大部分文物店铺被合并重组,转为公私合营的方式,对文物实行统购、统销,主要用于出口创汇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另有少量文物售给了国内文物爱好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管的文物商店或文物公司,它们后来在计划经济时期成为文物经营的主力军。这些文物商店或文物公司集中经营文物,改变了传统的文物流通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文物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民间从事文物经营的商户逐步增多。尽管这些商户活跃了文物交易的氛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原有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国有文物商店的经营,致使不少文物流失海外,不利于文物保护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正式颁布,对各类文物进行了明确界定,有效规范了文物市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日趋兴盛,不同类型的民间文物经营机构相继涌现。沿袭传统的古玩市场和受外来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画廊、艺术博览会、艺术品拍卖行等市场主体共同发展,促进了国内文物的流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物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提升,文物收藏日益兴盛,然而文物盗卖、走私、造假等行为给正常的文物经营带来了较大冲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允许有资质的商业机构从事文物经营。从此,文物市场呈现出新的局面,民间文物经营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推动了文物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