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3-10-29 14:47来源: 未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围绕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策划了系列宣讲。本场讲坛来到山西大同市图书馆,围绕“交融与互鉴:云冈文化的多元与融合”,共同感受云冈石窟的魅力,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宣讲是这个系列的第四场活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佛教考古学创建者宿白先生在《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写道:“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北魏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宿白先生将其概括为“云冈模式”,并认为“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因此,云冈石窟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云冈石窟第19窟主尊。资料图片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地了解石窟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云冈石窟的重要性。云冈石窟给古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北魏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的“漯水”条记载云冈石窟“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北魏王朝平城时代的重大工程,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佛教可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而佛教徒也意识到“不依人主,则法事难举”,北魏政权通过“令沙门辅导民俗”,在思想上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我们如今可以在很多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上,看到僧人引导民众礼佛的场景,这些场景描绘了民众通过信仰佛教的“邑社”被组织到一起,将血缘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地缘关系的过程,这对中国中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