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天津为京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发布时间:2023-10-29 14:45来源: 未知

 天津是公认的戏曲大码头,南来北往的戏曲剧种在此融汇,留下了髯苑⒄沟募崾底慵!=衿穑疤旖蛴邢贰毕盗斜ǖ澜搿白慵!卑蹇椋┚纭⑵谰纭⒑颖卑鹱印⒗デ⒃骄绲让褡逑非帐踉谔旖虻姆⒄菇獭�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有“国粹”美誉。在京剧发展史上,天津有着怎样的地位?京剧演员为何把在天津演出视为“过关”?新时代的天津京剧又如何书写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

  名家荟萃,京剧壮大在天津

  京剧艺术是1790年徽班进京后在北京逐渐形成的。“天津与北京地界相邻,京剧早在雏形阶段便传入天津。”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甄光俊介绍,程长庚、余三胜等京剧第一代代表人物,都是很早就来津演出。京剧第二代代表人物谭鑫培,幼年时随父谭志道自湖北来津习艺。天津乡贤刘赶三,下海后成为专业丑行演员,以卓越的演艺成绩位列“同光十三绝”。天津“老乡亲”孙菊仙师承程长庚,自成一派,享老生行当“新三鼎甲”的美誉。自京剧诞生初始,京剧各行当、流派的统领人物就荟萃津门。

  在京剧界乃至戏曲界,天津被视为演员的“考场”,这与天津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分不开。天津师大文学院教授郑秀琴表示,近代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交通枢纽,随着城市发展,依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戏曲艺术通俗易懂,成为他们普遍钟爱的文艺形式。同时,天津聚集了大批外省商人,他们在津设立的会馆均建有戏楼,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请戏班助兴,有些富商权贵还常请戏班到家中唱堂会,这也给大众的生活方式、消遣风尚带来影响。

  郑秀琴认为,天津处于南北通衢的地理位置,艺人们奔赴当时京剧演出中心北京时,大多要经天津中转,并在此热身表演。频繁的高水平演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天津人酷爱京剧的风气,培育了大批欣赏水平较高的观众,由此,在天津演出也锻炼了艺人的演技。在观众与演员的良性互动中,天津成为京剧艺术表演的重要舞台。许多演员和剧目由各地走向天津,经天津观众严格检验后,又由天津走向全国,谱写了一段段艺坛佳话。

  求新求变,京剧改革在天津

  在京剧改革的步伐中,天津是京剧求新求变的前沿。在天津,严范孙、林墨青、汪笑侬等文化教育界人士和戏曲演员都积极参与戏剧改良。根据真实事件编写的时事戏《潘烈士投海》开启了天津剧坛搬演时事、改良旧剧的风气之先,后又有《治魔鬼》《新教子》等剧目上演,宣扬进步思想。汪笑侬主持天津戏剧改良社和戏剧改良练习所的工作,编演新戏,为学生教课。这一阶段的戏剧改良虽以夭折告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国人激发了爱国热情、接触了文明风气,给其后的戏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20世纪20年代后期,天津京剧又进入一个繁盛期。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京剧名伶在天津既同台竞技又通力合作,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大师风范,让京剧艺术在津城绚丽绽放。

  天津的京剧舞台上总有“新”。无论是1875年上演的《西游记》“水帘洞”一折,还是后来天津稽古社排演的《封神榜》《侠盗罗宾汉》,“以声、光、电、化等多种变换形式来吸引观众”的彩头戏令人耳目一新。京剧走出国门也与天津息息相关,甄光俊说:“京剧有史以来第一次到国外表演,始于天津永胜和科班出身的武戏演员张桂轩。他和舞台伙伴应邀于1891年从天津东渡日本,演出《白水滩》《伐子都》等一批武戏。这次演出,较梅兰芳首次赴日演出早了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