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笔墨,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
发布时间:2023-10-29 14:44来源: 未知在之前的《学术争鸣》中,专家学者以中国画的笔墨为线索,通过交流笔墨之变与不变,探索中国画的特质问题,既梳理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展望了中国画未来的创新方向。
本期继续深挖笔墨这一传统绘画重要的议题:笔墨究竟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中国画的文脉该如何传承?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画在有底线的前提下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为此我们依然要以笔墨概念为核心,并在当代学院教育中积极培养合格的中国画传承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笔墨中心主义”已不再适用于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应将绘画作为一种开放的视觉体验方式,从而实现中国画在当下语境中的自由生长。
近百年来,关于如何定义中国画,文艺界屡有争议。如果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早在宋代,郭若虚就在《图画见闻志》中,针对高丽画和倭画,提出了中国绘画的概念,这是中国画概念最早在文献中出现。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艺术观念、技法风格上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艺术家开始尝试探索中国画新的表达模式和表现形式。在这些探索中,有许多观念性的作品甚至抛弃了传统中国画语言特征,弱化了中国画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脉要传承,中国画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也就是要厘清中国画的边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画。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中国画才能真正有所发展。
在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中,著名画家张仃就提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其实,中国画关于笔墨争论的问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宋代开始往前推,中国画的笔墨是以勾线、渲染为主的,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元明清文人画兴起后,开始讲究起一笔出现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笔墨的形式更丰富了。可见笔墨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
笔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以渐进的方式在延伸。它立足传统,选择、扬弃、借鉴、融合,不断增加新的因素,不断更换面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画家开始探索以色彩为主、以墨为辅的绘画技法,寻求水浑、透明、空灵、滋润、生动的画意境界,书法用笔已退为次要地位,其作品的语言技法以“染”为主,略辅皴、擦、点、画,借鉴现代形式构成和色彩的丰富性。应该承认,以色彩为主的笔墨形式在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