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宜登高、插茱萸、品秋诗

发布时间:2023-10-23 13:43来源: 未知

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数,故名重九。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九是阳数,故又名重阳。这一天,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习惯,相传起于东汉。据《续齐谐记》所载,那时有个桓景,从费长房学道。有一年,费对桓说,你家在九月九日那一天有灾祸,必须每人做一个彩袋,内盛茱萸,系在臂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就可以避免了。桓遵从了费的教导,晚上回家,看到家里养的鸡、犬、牛、羊都死光了。封建社会,人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天灾人祸很多,谁不想设法避开呢?因此,就逐渐形成一种风俗了。后来,系在臂上的茱萸,改为插在头上。而九日登高,也以节日的形式出现,游乐之意多,避灾之意少了。

王维是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来迁居于蒲(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在华山以东,故诗题称留在家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据旧注,他作此诗时,才十七岁。诗人少年时代曾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之时所作。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传诵人口的诗,次句变成了一句成语,广泛地被人引用,因为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

首句点明作客,说“在异乡”,而且是“独在异乡”,可见一人孤居独处,既无亲戚往来,又无家人同住,其孤寂比一般作客的人更甚,所以再接以“为异客”三字,加强气氛。这句分量沉重,但脱口而出,又十分自然,一点也不刻画做作。次句写思亲。说“每逢”,可见不止是今年的九日,也不止是九日,任何佳节,都会思亲。在古代汉语中,“亲”字单用的时候,往往偏指父母,此处也是如此。说“倍”,则可见虽是平常日子,也无时不思亲,而佳节来临,则加倍想念。只用“每逢”与“倍”这三个虚字,就不但写出了佳节思亲,而且将平日无时不思之情也有力地暗示了出来。由于用字之精确,就使意思转深,感情加厚。它以流畅的语调,传出了深挚的感情,写出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人心中所有,想说出来,但又未能恰当地加以表达的话,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三、四两句从对面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境。本来是自己佳节思亲,却偏不承次句说由念父母而思兄弟,而说在家乡的兄弟思念自己,已是翻进一层。而写兄弟的思念自己,又不明说,不直说,而是设想出一个动人的情景:今天是重阳佳节,在家中的兄弟必然会到山上去登高,也必然会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那么,他们在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的时候,就自然也必然会感到少了一个人,会极其结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了。不明说直说兄弟之怀念自己,而从插茱萸这一风俗生发,先用“遍插”,后用“少一人”,而对方相忆之情自见,自己相忆之情也就更为突出和鲜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