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

发布时间:2023-10-23 13:43来源: 未知

“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23篇以“年纪、阅读与书写”为主题的散文。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作者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唐诺用“年纪”这一独特视角,带我们进入伍尔夫、昆德拉、屠格涅夫等人的世界。

年纪的话题从日常生活浮现。早上坐在咖啡馆书写时,唐诺发现自己总置身于年轻人和年轻话题中。阅读上,他也不常遇见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了。书中人物和书写者的年轻容颜、年轻思维方式,以及对老年和死亡的猜想,有时令他忍不住要插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等你年纪走到那一刻你想的不会是这些。周围的动植物、店铺、商家,他都能知道它们的来历包括可能的未来命运,对于一些年轻的小咖啡馆,他也说得出它们何时开张,将来何时消失。事实上,老的不止是人,连居住的房子也老化了——以至于近些年几乎没有安静的日子,总是这家没修补完又是另一家。而在这幢建于1971年的房子里,唐诺的妻子——同样是作家的朱天心,完成了她的第一本小说集《昨日当我年轻时》。

《光之护卫》是韩国作家赵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九篇作品,包括荣获李孝石文学奖的《散步者的幸福》。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客居他乡、无所依靠的游客、非法入境美国的阿根廷清洁工、无力谋生的失意哲学家与努力专注于活着的感觉的中国留学生。

为何会着重描写这些身处不稳定境遇中的角色?在访谈中,作者回答,因为当过多年大学老师,知道教书这件事有多么不稳定,所以才会书写被校方裁掉只得在便利店打工的哲学讲师。类似的角色还有没机会拍片的电影导演、受挫的艺术家、不知何时会失去赖以生计的饭碗的临时职员等。

“在我四十岁之后,我更加意识到这样的不稳定,也因此将更多注意力放到这类自由落体中的角色身上。我也观察到我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上去体面,但其生活随时都有可能脱轨。”赵海珍说。我们并非夜以继日地披着人性过活,而是在瞬息间邂逅自身人性。这个瞬间就是她在小说中试图捕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