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表现何以无与伦比
发布时间:2023-10-23 13:39来源: 未知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文明。时至今日,诸多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古老文明已经湮灭不存。相较之下,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的风霜淬炼,不仅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而且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中华文明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强大的自愈力
任何一个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会受到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能否成功应对这些挑战,是决定文明兴衰的关键。
面对各类危机和挑战,中华文明表现出独特的历史韧性,将危机化为生机,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赋予了强大的自愈能力。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始终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较之世界其他文明区域,中华大地的自然禀赋并不突出,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初步统计显示,从公元前1766年到公元1937年的3700多年间,中国经历的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大灾害共计5258次,“几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无荒”。
面对频仍的自然灾害,中华民族积极应对挑战,显现出顽强的韧劲。
上古时期,中原一带洪水泛滥,“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百姓流离失所,不遑宁居。华夏先民在大禹的带领下,胼手胝足,“掘地而注之海”,疏通水道。大禹本人更是“薄衣食”“卑宫室”,居外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华夏先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驯服了洪水,“人得平土而居之”“中国可得而食也”,民众生活重回正常轨道,中华文明渡过浩劫,涅槃重生。
考古发现还证实,在水患频发的长江下游地区,良渚先民修建了较为发达的水坝、人工湖、人工河道,在极力减少水涝灾害危及生产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出先进的稻作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华文明的早期雏形分布于这一流域。然而,受特殊地质条件与气候因素的影响,黄河下游一带河道极易淤塞,决溢频繁。
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余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经战国白圭、东汉王景、北宋高超、元代贾鲁、明代潘季驯等人的接续努力,最终找到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这条较为有效的治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