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杜甫诗中的病不明觉厉与明而觉厉齐飞

发布时间:2023-10-23 13:36来源: 未知

提起杜甫,内心里不禁涌动着一种为文的敬仰。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一千四百五十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其诗歌被称为“诗史”,其名号被尊为“诗圣”。而笔者尤感亮眼的是,杜甫青壮年时曾两次游历山东,写过八首带有山东色彩的诗作,其中《望岳》诗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分别成了省城《齐鲁晚报》的“青未了”副刊、《济南时报》的“海右”副刊名号,既见文化底蕴深厚又具鲜明的地标特色。故杜甫至于笔者,专享的是“诗圣”的崇拜,文人的崇拜。尽管他在唐肃宗年间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做过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但与其煌煌诗作相比,他在官场上的那点事儿,一直被忽略不计了。

然而,当孙小潭、孙锡刚父女的新书《杜甫:诗中的病》映入眼帘时,却令笔者眼前一亮。长期阅读写作的实践,让我生发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赞词:“不明觉厉”。因为此书既颠覆了烙印于我心的杜甫元素符号,也突破了杜诗作为显学研究的传统通常模式,如同鲁迅先生那句名言:“孔雀开屏固然美丽,但却把屁眼给露出来了”,见常人之未见、成常人之未成。这无疑是一种研究的功力,一个慧眼独具和与众不同。亦即是说,仅就《杜甫:诗中的病》这个书名,便有一种抓人眼球、诱人想读的感觉。

当我带着新奇与惊喜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30多万字的新书时,一种“明而觉厉”的享受又横空而出。这本书是在孙小潭硕士论文《杜甫的以“病”入诗》的基础上充实完成的,书中所引用的材料,不管是杜甫的生活及其诗歌,还是相关的药物药理、病名病理等等,都在坦陈与刻绘中游刃有余,在对杜甫自我把脉式的诗作解析中浑然天成,展现了文化美感与康健雅正气息的追求,告诉了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他既是一位病者,也是一位医者;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圣,又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仁人。从而使杜甫这个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印记更深刻。这无疑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看点,一个文化贡献。

人的生命状态是不断起伏和挪移的,大地之上,人间所在,一个人的行走是一种见证,也是类比,同时更是自我的一种觉悟与递进,从中可以看到个人命运轨迹,以及内心的微风涟漪。《杜甫:诗中的病》以杜甫疾病为研究对象,对杜甫的命运轨迹,以品诗读病的方式作了丝丝入扣的解析,把杜甫作品中所提到的带“病”字的诗句,还有描述病况的诗句,共二百多首,以时间为序、以杜甫所患的疾病种类为主体,分类别阶段剖析其病因、病程以及对其生活、诗歌创作乃至诗歌风格的影响,用“杜甫有病”的视角打量,籍借医学原理的帮助,挖掘杜甫的病身,探寻杜甫疾病的文化、思想根源,从杜诗那抓一把就能攥出文化液汁的描述里,得出杜甫大致经历了早年微恙、中年初病、数疾并发、晚年病笃四个阶段的结论,又以其诗文及有关史料佐证之,所谓“诗病互证”,爬罗剔决出共振于历史与现代的真实,觅寻到杜诗现实写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在人文与医学的融汇中,构建杜甫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疾病世界,试图领略唐人因“安史之乱”而扯碎了的梦中惊魂,并从中觅索一方爱国主义精神的守望之地,以期实现跨越时空的以文醒人、以文化人。这种文、医跨界思维的尝试,无疑为杜甫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