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人生如爬山,以为到了山顶就圆满

发布时间:2023-10-17 00:06来源: 未知

城里自不必说,去哪里都乘车,走路只为锻炼,叫散步,更专业的,叫徒步。

即便在乡下,出门也都是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变得十分落后,中学生来回都骑电动车。农民去地里耕作,哪怕就在村外不过一二里,也是各有代步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七八十岁的老人骑自行车。不论在哪里,走路的人几乎没有。

没有人走路,走路便成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爱走路,走在路上,常被疾驰而过的车里人掷来疑问的目光,似乎路不是给人走的,似乎这么慢很不正常。

我也有地方要去,但是不急,不赶着去前面,毕竟地球是圆的。

——《走路这件事》三书

撰文 | 三书

山的那边还是山

元 高克恭 《林峦烟雨图》

《前山》

(唐)裴希夷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

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

我的家乡是平原,小时候不懂地理,足迹不出方圆十里,在田间玩耍凝望地平线,偶或驰想远方会是什么样。

对于我们,目力所及之外,如不存在。电视上出现的城市,从县城边经过的火车,天上的飞机,它们代表的新世界,时髦先进,但和我们风马牛不相及。我们有土地,有房屋,有日月,有祖传的生活,我们村自有人世的壮阔。

《列子·汤问》中殷汤问夏革,四海之外有什么,夏革曰犹齐州也,汤问你怎么证明,革曰我向东走到营州,人民和齐州一样,问他们营东如何,他们说也差不多,而我西行至于豳,以及豳之西,也都大同小异。

如果不停留于表象的猎奇,相信我们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旅行越多,就越觉世界没什么可看,地球其实很小,也就一个村,所谓他们,不过是另一些我们。古今中外,人类演同样的电影,或者说被同样的电影演,人设道具略有不同,剧情还是老套的剧情。

《前山》这首绝句,被唐代诗人裴希夷写下,并在后世广为流传,绝不只是因为爬山这件事本身。诗人从日常体验中有所领悟,这才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翅膀能像意义那样飞翔,日常经验一旦被超越,世界便呈现为象征的森林,万物无不是隐喻。

前山,即前面的山,原以为就只一座山,爬上去才发现,后面还有数重。山里的小孩爱问父母:山的那边是什么?在孩子的感觉中,山那边,河对岸,就是远方,是另一个世界。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山那边还是山,那边的那边,对岸的对岸,还会有山,还会有河,山河浩荡,所谓世界,不过是夹在山河之间的零星几块地方。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它传递的经验并不陌生,我们都爬过山,熟悉那种经验,以致不加审视,认知停留在见山只是山。

诗触及的是本真,或应说,诗被本真触及。细读几遍,你会发现诗中没有一个“山”字,首句只说“苍翠”,这比“山”更直观,后面的“数重”“两三峰”,皆是更具体的词。山究竟是什么?一道风景,一个屏障,一个假象?“山”这个字,只是画出山的外形,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