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小说眼下确实敌不过影视剧

发布时间:2023-10-14 00:23来源: 未知

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大量优秀电视剧接连播出:《渴望》收视率探顶,社会犯罪率竟然因放映而大幅下降——不法分子也要看《渴望》;王朔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中,六位性格各异的文化工作者聚集在小小的编辑部,透视着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社会的新面貌。

陈丹青直言不讳:“连续剧忽然让我看到中国变了!”

不光在中国,如今的英剧美剧,早已不再是仅用来消磨时间的“肥皂剧”,它们是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有很多顶尖的剧,有着严肃文学的气质。

就像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电视剧岂不就是长篇小说……《广告狂人》的心理深度,处处让他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电视剧到底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又是如何延续文学的传统。在这篇访谈中 ,陈丹青从自身的观影经历和阅读经历说起,谈论了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下文摘自陈丹青的文集《我为什么不是读书人》,本篇为《新周刊》对陈丹青的采访,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您曾经指认说“美剧是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

陈丹青:你看,我们这代人从小读长篇 :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年代没娱乐,抱个长篇啃着,可以活一阵。

小时候不懂,《战争与和平》一会儿在彼得堡,一会儿在拿破仑前线,很刺激。长大复读,明白长篇小说好比长途跋涉,几组人物、几条线索,交叉叙述到最后,聚散生死,你借小说活了一回。现在我还觉得托尔斯泰那些人物好比我家三外公或表姊妹,熟极了。

1982 年我刚到美国, 头一回发现世界上有连续剧。亲戚告诉我,从孩子上小学到进大学,还没播完。那时中国有连续剧了吗?听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世同堂》,日本的《阿信》,风靡一时,一到夜里街巷就空了,家家户户看—到九十年代,我也掉进去了!

小说、电视,媒介完全不同,当时哪想到对应长篇小说。

1990 年母亲移民纽约,看不懂美国电视,我就从唐人街租国内的录像带陪妈妈看,一看,完蛋了,停不下来。先是《渴望》,接着是《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宋丹丹演的《好男好女》……后来回国见到王朔、郑小龙、赵宝刚、冯小刚一伙,我上前猛握手,谢谢他们,他们好像不太相信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