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科技与狠活,好一部鸡蛋风云录

发布时间:2023-10-14 00:19来源: 未知

清朝有个叫夏敬渠的小说家,他写过一部《野叟曝言》,小说背景在明朝,讲述了苏州府吴江县一个叫文素臣的不得志书生历经磨难飞黄腾达的故事。这部小说里提到了许多鸡蛋的吃法,比如“煎鸡蛋”“油炒鸡蛋”“酒酿鸡蛋”等。

夏敬渠一生颇为落魄,可他也知道鸡蛋的花式吃法,可见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多么喜欢鸡蛋。

“镂鸡子”是寒食节的一种特定风俗

古人常用鸡蛋来比喻天地,这在古代诗歌中能够体现出来,比如三国时期的徐整在《三五历纪》里就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古代有一种“雕卵”的传统,其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管子·侈靡篇》中有“雕卵然后瀹之”的话,瀹就是煮,说的就是鸡蛋先雕再煮的习俗。

这种“雕”不一定是雕刻,也可以是在蛋壳上绘制图案。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镂鸡子”成了寒食节的一种特定风俗,比如南朝时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摘录:“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大意为:雕绘鸡蛋再煮熟食用,寓意着万物在经历寒冬的积藏后开始复苏了。

不过,在鸡蛋上雕画图案也是一种奢侈行为,比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就提到了晋代的富豪石崇画卵雕薪,俨然将画卵当作是穷奢极欲的象征。人们就流行寒食节在鸡蛋上雕图案,然后还要用来鉴赏、馈赠、攀比。

北齐风俗志《玉烛宝典》中就提到:“此节(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记载了当时人们在寒食节用雕画鸡蛋相斗娱乐的习俗,因而镂鸡子又称为斗鸡、斗鸡子。

由于镂刻鸡蛋讲究技术,普通老百姓是雕不起的,盛唐宰相张说的《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有“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毬”,记载宫廷里面的能工巧匠镂刻鸡蛋的高超技巧。至于在鸡蛋上绘画煮食,这是一般百姓都可以做到的。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还有《镂鸡子》诗,说唐时将鸡蛋刻成各种人脸的样子,还要上彩,“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毬花。”元稹的《寒食夜》诗,也提到雕卵,“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从诗中看出,雕卵还要一起比比看谁镂得最美。

寒食节镂鸡子的习俗,宋代延续,诸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次女婿庞元英撰著的《文昌杂录》记载:“寒食则有假花鸡球、镂鸡子、子推蒸饼、饧粥。”然而,此习俗到了元明以后,就甚少见典籍记载,大概镂鸡子非一般人就能雕琢,需要能工巧匠方能施展,况且鸡蛋镂刻费时费力,却难以保存太长时间,因而后来失传也未必。其实,在唐朝,镂鸡子就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时期,都曾经以“靡费极多”为由,禁止民间寒食雕镂鸡子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