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

发布时间:2023-09-10 00:52来源: 未知

 前几期《学术争鸣》聚焦“素描与中国画”话题,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技巧,而中国画的基本特质则在于笔墨形质。接下来,本刊将以笔墨为引,继续探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本期两篇文章中,吴洪亮提出,中国画不能单纯地以延续传统笔墨作为文化使命,而要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优秀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互鉴、融合创新,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从而增强中国画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吴川淮则认为,将中国画融入世界,如果脱离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归为中国画范畴,会改变中国画最根本的特质,就不是中国画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不仅带动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且正在打破相互的边界,不断升维与融合。尤其5G通信和AI技术日益普及,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艺术家将会拥有更多的创作方式、信息渠道与展示平台,观众也会收获全新的观赏体验。因此,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画要继续发展,核心在于开放,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单纯以延续传统笔墨作为唯一的文化使命。

 

  站在国际文化场域和世界对话

  中国画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与世界优秀美术作品交流互鉴、融合创新,将民族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艺术的语言——这是当代艺术家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在当今这个多样包容、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吸收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营养,将它注入中国画的血液之中,使其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在继承民族精神、延续中华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成果,并转化为可以与全球对话的国际性语言,开拓中国画艺术的疆土,进一步传播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中国画是中国人对哲学、历史、自然造化的理解和表达,追求的是“内美”,是“心源”,是永恒。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艺术形式虽不一定是逻辑化的科学,但一定触碰到了人类内心相通、共情的部分。因此,中国画在传播上并没有地域和国界障碍,这是时代给予中国画的机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建构中国画艺术上的独特性,同时又使其能更多地融入世界艺术领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应当思考的内容。

  在历史上,中国画一直承担着“明劝诫、著升沉”(谢赫《画品》)的作用——即教化作用。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在未来可能转化成更为丰富的传播媒介——如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这种坚定与包容,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