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一次跨越亘古的相遇

发布时间:2023-08-14 23:30来源: 未知

   夏季的内蒙古萨拉乌苏河谷,空气温暖湿润。河谷两侧植被茂密,而密林深处,鸟儿的叫声清脆嘹亮。100年前曾在这里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因而这里也是数万年前“河套人”的家园。内蒙古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方表示,萨拉乌苏遗址是重要的历史遗存,填补了中国旧石器的空白。

  赓续传承 文明探源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萨拉乌苏村,它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熟知,始于一场百年前的科学考察活动。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并命名为“鄂尔多斯牙齿”。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地发现旧石器,也是在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打破了西方学术界“亚洲没有旧石器时代”的疑断,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两个专用名词。“河套人”以那颗“鄂尔多斯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则由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为代表。

   1978年以来,更多学者,特别是董光荣、李保生、黄慰文、卫奇等人,对该地区地质、古生物、旧石器和古人类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综合性的研究,发现了17件古人类化石、近200件石器和几十件套古脊椎动物化石。这批极为重要的考察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组织撰写的《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专著中。同时,内蒙古博物院收藏了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石器则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中,萨拉乌苏揭露了丰富的地层,出土了大量的化石及石制品。萨拉乌苏迄今已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种类多达45种,被认定为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也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萨拉乌苏遗址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成为东北亚研究20万年以来环境变迁、中纬度地区哺乳动物与人类迁移的经典考古地区。在世界史学及地质学、古环境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