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弦歌不辍 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3-08-13 23:29来源: 未知调配茶叶、煲茶、撞茶、回温、撞奶……日前,香港邮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为题发行一套4枚邮票、两张邮票小型张及相关集邮品,希望借此宣传深受香港人喜爱的港式奶茶,展现这个特色美食背后的传统手工艺。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正是首批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之一。如今,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各方面重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制定名录 重点保护
在香港大屿山西端的小渔村大澳,至少从百年前开始,每逢端午都会举行龙舟游涌。
今年的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格外热闹。端午这天,大澳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中午时分,伴随着密集的鼓声,32名龙舟划手整齐挥桨,3艘装饰一新的龙舟各牵引着一艘小艇依次开来,穿过两侧高脚棚屋和密密麻麻的彩旗,绕经村里的河道,为村民祈求平安健康。
“龙舟游涌是先辈们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澳传统龙舟协会“扒艇行”成员樊少华说,多年来,“扒艇行”成员坚持参与游涌活动,展现出大家对传承文化传统的决心及毅力。他介绍,由于龙舟游涌早年主要靠社区自筹经费,加上渔业式微、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等,上世纪70年代开始,龙舟游涌只能艰难维系,“没钱没船没人,愈来愈难搞”。
转变,出现在2011年。当年,大澳端午龙舟游涌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关注度提升,各方面的赞助和支持陆续到来,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也逐渐发展成香港的重要活动。“有兴趣前来观赏的人数不胜数,非常热闹,我们感到十分兴奋、开心。”樊少华说。
自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香港正式生效后,特区政府不断强化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保护与抢救工作。2014年,特区政府公布了涵盖480个项目的香港首份非遗清单。2017年,又公布了首份涵盖20个项目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香港已有12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以下简称“非遗办”)总监何惠仪介绍,2018年底,特区政府拨款3亿港元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以推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资助92个非遗项目,资助总额约8500万港元。
“该计划让不少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得以延续,也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研究、推广和传承香港非遗,提高了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何惠仪说。
面向公众 扩大参与
日前举办的第三十三届香港书展上,有两本新书引起了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由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智鹏等人合著的《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和《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分别介绍了被列入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两项技艺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