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折扇“出袂而轻飏自动”
发布时间:2023-08-12 23:56来源: 未知折扇在我国明代大量出现和使用,此前大都是团扇。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
今聚骨扇,一名折叠扇,一名聚头扇,京师人谓之撒扇。闻自永乐间,外国入贡始有之。今日本国所用乌木柄泥金面者颇精丽,亦本朝始通中华,此其贡物中之一也。然东坡又云:“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即今朝鲜所贡,不及日本远甚,且价较倭扇亦十之一。盖自宋已入中国,然宋人画仕女止有团扇,而无折扇。团扇制极雅,宜闺阁用之。予少时见金陵曲中,诸妓每出,尚以二团扇,令侍儿拥于前,今不复有矣。宫中所用,又有以纸绢叠成折扇,张之如满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有机敛之,用牡笋管定,阔仅寸许,长尺余。宫娃及内臣,以囊盛而佩之——意东坡所见者此耳。今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直三四金,冶儿争购。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制扇铺
滴翠亭宝钗戏粉蝶 王叔晖
花鸟扇页 任薰
山水扇页 文徵明
其中所引东坡语,不知是何出处,但苏轼确有《和张耒高丽松扇》诗,“裁作团团手中扇”,说这扇子打开是圆的,没说它能否合上。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载:宣和六年九月高丽贡品中有“松扇三合、折叠扇二只”。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朝鲜有:“画折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人之形,(高)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杉扇,惟以日本白杉木劈削如纸,贯以彩组相比如羽。”“百折扇,编竹为骨,而裁藤纸挽之,间用银铜钉饰以竹数多者为贵。供给趋事之人,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松扇,取松之柔条细削成缕,槌压成线而后织成,上有花纹。”可见,折扇的品质花样在朝鲜已经很丰富。
沈德符说:“幼时曾见宣宗御笔一扇,上画折枝花及竹石,即自题六言于端云:‘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烘染设色,直追宋人。”宣宗1425—1435年在位,在仁宗之后。这时人们已十分喜爱折扇,认为折扇是风雅的载体和艺术品。社会上对折扇的需求量大增。于是,中国出现两个盛产折扇的中心,一是苏杭,所谓吴地,一是四川,所谓川、蜀。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
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百余万,上及中宫所用,每柄率值黄金一两,下者数铢而已。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箑埒矣。大内岁时每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蜀扇,譬之内酒,非富人笥中,则妇人手中耳。吴扇,初以重金妆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有柳玉台者,白竹为骨,厚薄轻重称量,无毫发差爽,光滑可鉴,每柄值白金半两。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高宗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盖起于宫中,不时呼唤,便于挂衣带间。今则天下通用,而京师合香为之者,暑月以辟臭秽,尤不可须臾去身也。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至于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之属,尤宫掖所尚,溢出人间,尤贵重可宝。今四川布政司所贡,初额一万一千五百四十柄,至嘉靖三十年,加造备用二千一百,盖赏赐所需。四十三年,又加造小式细巧八百,则以供新幸诸贵嫔用者,至今循以为例。凡午节例赐臣下扇,各部大臣及讲筵词臣,例拜蜀扇。若他官所得,仅竹扇之下者耳。”
可见,自嘉靖后,朝廷赐给臣下折扇,是很常见的。严嵩就多次在诗中提到嘉靖帝赐给扇子,如“赐画面扇,水精蝉坠子”,“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罂坠子一罂可寸许,穴其腹藏象刻物器一百事,工巧异甚”。扇坠都那么精致,扇子可想而知。严嵩《赐川扇在西苑作》三首之一云:“圣恩宣赐挥炎扇,贡篚初从蜀国来。忽引清风生玉殿,还擎宝月下瑶台。”
明人杨循吉有《折扇赋》,能让我们对当时的折扇有个感性的认识:“敛之不盈于把,圆也有中乎规。出袂而轻飏自动,拂膺而凉飔允宜。观其皓茧裁容,素藤张面;洒金星以作饰,削牙钉而为键。紫檀楫楫而板吻无痕,玄珠团团而蒂垂如旋。尔乃寒韵来权,炽威亡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