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人文沃土 焕发时代风采
发布时间:2023-08-11 23:46来源: 未知泱泱中华,璀璨齐鲁。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在山东交织,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这里孕育并发出灿烂光芒。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曲阜市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十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耕人文沃土,赓续历史文脉,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涵养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谱写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山东新篇章。
日前,光明日报记者与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走进山东济宁、潍坊、临沂等地,共同探寻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密码。
1.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齐鲁大地,孔子故里,屹立着钟灵毓秀、文脉悠长的尼山。25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于此,儒家思想在这里发源,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6月25日-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这里召开,这既是一场触摸历史、拥抱未来的文化盛宴,也是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交流大会。其间,从万仞宫墙前的开城仪式到大成殿前的八佾舞表演,从诗礼堂前的“三礼”体验到孔府门前的文化集市,从孔子博物馆的箫韶乐舞到尼山圣境的灯火阑珊,一幕幕生动可感的文化场景不断上演。
在这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迄今为止已举办39届,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9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在海内外兴起了儒学热、研学旅游热。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近年来,山东不断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两创”落地,持续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层次能级,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构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距今7500年的后李文化、6100年的北辛文化、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的龙山文化,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山东多姿多彩的文化赋存。“近年来,山东考古重要发现频出、研究阐释成果丰硕,展示利用亮点频现,科技能力持续提高,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古籍整理编纂与阐释方面,山东组织实施大型文献《齐鲁文库》编纂,计划用十年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全书规模约13亿字,6000册以上。同时,山东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着力打造齐鲁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筑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2.振兴中华传统工艺 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走进位于孔林东侧的鲁城街道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篆刻工作室里,一派忙碌景象;直播间里,篆刻师化身“主播”,与网友频频互动;成品展厅里,十二生肖、Q版孔子等千余种文创印章品类琳琅满目。
“欢迎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一起来感受传统技艺篆刻的魅力……”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一边娴熟地篆刻着印章,一边与网友互动,介绍手中印章的材质、技艺,还有印章背后的印信文化。
“印者,信也”。中国印章篆刻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视为诚信凭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借助印信这个载体,孔府印阁迎合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让印章所承载的文化元素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他们把社区100多位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对篆刻技艺进行开发式传承。“文化+”的创新路径,使拥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手艺在孔子故里薪火传承。
如今,文化的力量,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动能,无形中推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文化资源优势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着眼振兴中华传统工艺,山东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一批重点手造企业、手造园区、手造产业集群正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传统工艺蓄势“破圈”、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山东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达119万家,直接从业人员35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