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罗刹海市》,没人比他更懂
发布时间:2023-08-11 00:08来源: 未知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生于山东淄博蒲家庄,父亲弃儒经商,但家境渐落,终其一生都处于困窘愁贫的境地里。父亲无力延师便亲自教子,蒲松龄少年得意,初应童试,不负众望获得县、府、道三第一,成为头名秀才。然而志在入仕的蒲松龄,此后却屡试不第,止步于乡试一关,直到71岁时才成为援例贡生。热衷功名之外,蒲松龄“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用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写下《聊斋志异》一书(《罗刹海市》正是《聊斋志异》篇目之一),以期用鬼狐史,浇磊块愁。生前他的“聊斋”创作事业并不为社会亲朋看好,他恨无知己,却始终不曾放弃写作。虽然一直到死前他都在自惭“一事无成就”“空白头”,但是死后他的《聊斋志异》却成了小说畅销书,文言小说最高成就之代表。蒲松龄这个名字也青史留名,世代不绝。
作者:九歌
康熙十年(1671)的仲夏,已经32岁的蒲松龄南游做幕宾仅一年后,决定辞职回家。
前一年的秋天,蒲松龄从山东南下抵达了江苏宝应县,接受了孙蕙的聘请。在这里他给宝应县令孙蕙当书启师爷,也就是县官的私人秘书,负责起草呈文、文告、书信,平时陪同孙蕙一起下乡视察民情,欢宴游历,送迎往来,应付上司。
这是蒲松龄生平仅有的一次官场经历。身处官场大染缸,蒲松龄既目睹了官僚集团的尔虞我诈,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也见证了黎民百姓的啼饥号寒。刚拉开幕宾生涯时,蒲松龄像无数个愿为天下苍生请命的有志之士一样,满腔热血,一身干劲。
蒲松龄到宝应的这年,江淮暴雨成灾,南北大运河多次决堤,以至于昔日的富饶水乡满目疮痍。流年不利,祸不单行,水灾过后便是疫病横行,又遭蝗灾,以至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迁居他乡。他百感交集中写下一幅楹联:
古循良物阜民安,尝闻襦袴兴歌,顾兹万井寒烟,真惭黑夜;
众疮痍啼饥号冻,每恨拯救无术,只此一腔热血,可对青天。
好在蒲松龄的雇主孙蕙也是个难得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常常为了百姓的利益奔走,公然抗议层层加码贪污赈灾款项,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赈济灾民。对于这样的孙蕙,蒲松龄是引为知己朋友的,曾毫不掩饰地赠诗表达欣赏之意。
然而即便孙蕙是个好雇主,蒲松龄还是拒绝了他的再三挽留,辞聘回家。因为寄人篱下向来不是他的夙愿,科举登榜才是他毕生的追求!康熙十一年(1672)是大比之年,蒲松龄需要提前回到原籍参加秀才岁考,以此获得乡试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