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给我“充电” 我为博物馆“发光”
发布时间:2023-08-08 23:59来源: 未知00后青年、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杨昕莹负责开展仪式的讲解工作,她为这个活动准备了近两个月。暑假以来,这位湖北经济学院的在读大学生总牵挂着这场“与历史的赴会”,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是她正在做且一直想做下去的事。
夏季旅游正热,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都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博物馆都活跃着像杨昕莹一样的青年志愿讲解员,他们有不同的爱好,但对知识有着纯粹的渴求;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但热心参与文博事业的发展;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这个夏天,他们最终都去往一个地方——博物馆,去那里给自己“充充电”,也用自己的光热给博物馆带去能量。
这是一场洋溢着青春朝气和文化味道的“双向奔赴”
1.“扩”听众的“包围圈”
暑假来临,浙江传媒学院的于明浩和同学们在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他们手中有一份长达57779字的讲解稿,但在他们眼中,难题不是它。
讲好展品的故事绝不能机械地背诵讲稿,可究竟要怎么做才有更好的讲解效果?“要引经据典,要声情并茂?”开始讲解之前,他能想到的只有这么多。
第一天讲解,于明浩就看到了一位似乎“有魔力”的同行姐姐。这位姐姐总是被听众包围,人们跟着她从这头走到那头,而且“包围圈”还越来越大。“情到深处,那位姐姐还表演了一段朗诵,大家纷纷鼓掌叫好。”于明浩坦承,他从未想过,讲解会有如此程度的魅力。
于是,从第一天起,于明浩就开始观察这位讲解员前辈的讲解方式。“她总会从听众的视角出发,让听众参与到她的讲解中。”几天下来,于明浩逐渐摸清了吸引听众的窍门,并尝试着付诸实践。
于明浩举例,在讲解清代名画《芝仙书屋图》时,他没有使用以往“档案信息”式的讲解方法,而是抓住这幅画印章多的特点,把问题抛给观众——为何这幅画有如此多的印章?在和听众的互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揭开这幅画由多位画家合作而成的特点。
“讲解的本质就是沟通,这是与人交流的学问!”于明浩说,在学到新知、增长见识的同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他最大的收获。
同样学到这门“学问”的还有中国计量大学的大二学生姚洲,他向记者分享了在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馆志愿讲解的工作“治愈社恐”的过程。
“文史知识欠缺”“表达能力不强”“不适应社交场合”,姚洲反复用这几句话描述曾经的自己。但当他第一次站在展区,面对游客的那一刻,就是他自我改变的开始。
“第一次讲解紧张到出冷汗,神奇的是自此之后,这种紧张感就消失了。现在,我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从容大方。”姚洲发现,接受众人的瞩目并非想象中那样“恐怖”。相反,当他看到参观者脸上疑云不再、豁然开朗的表情时,心中多了几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