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

发布时间:2023-08-06 00:00来源: 未知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草原,水草丰茂,风吹草低,牛羊时隐时现,一派悠远辽阔的风光,这里同时也有着深厚的非遗文化,无论是扎鲁特版画、科尔沁皮雕画、蒙古族传统乐器、乌力格尔、科尔沁刺绣等都见证着草原之根与文化的传承。

澎湃新闻获悉,7月2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加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受众、呈现方式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论坛当天致辞时说。

据主办方介绍,非遗数字化历来备受重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开启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之旅。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回看近十年,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年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数字化保护有了法律依据,提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都对非遗数字工作提出了安排。这几年,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