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改编的《封神演义》,为何挤不进“四大
发布时间:2023-08-06 00:00来源: 未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近日广受关注。《封神演义》这部据说由明朝小说家许仲琳(此说法亦有争议)所著的古典神话小说影响深远,此前已被改编翻拍成十几个版本的电视剧,姜子牙、纣王、妲己等人物也早已妇孺皆知。然而,即便《封神演义》受众广泛,却极少被人们拿来与“四大名著”比肩,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文学性不足。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文化系教授梁归智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中讲述《红楼梦》,他还写过《神仙意境》一书,讲述了自己对《封神演义》的理解和分析。他谈到,《封神演义》的小说艺术尚不成熟,例如人物形象方面偏“类型化”,这意味着人物更多作为观念的化身存在,而非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个体。梁归智认为这与儒家思想的流行有关。儒家的审美理想与丰富深刻的艺术个性之间存在矛盾,因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要限制人个性的发展,使其“不逾矩”,“存天理,灭人欲”。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 图片来源:豆瓣《封神演义》的文学鉴赏(节选)
撰文 | 梁归智
作为一部小说,能写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封神演义》这方面的成就不是十分突出,综合考察全书的形象体系,基本上是“类型化”的写法,属于古典的审美意识。这自然又与华夏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浸淫、影响分不开。
《封神演义》的人物形象体系,可以归纳为两朝三教,仙凡混一。两朝是商与周,三教是阐、截、释(小说中称西方教,即释教前身)。商朝写一王,是纣王;周朝写两王,是文王和武王。纣王是无道昏君的代表,周文王和周武王是有道明君的化身。他们分别是恶与善的偶像,又分别是儒家伦理思想中专制与开明两个不同层面的艺术体现。
比较起来,周文王、武王更是一种观念的人物模式,是“以德王天下”“泛爱众而亲仁”“隆礼重法”等儒家理念直露的摹写,因而缺少血肉和魅力。君仁臣贤,父严母慈子孝,夫妻互守礼法,弟兄彼此和睦,一切都在儒家礼教的规范之下,井然有序,一切又都温情脉脉,浸润着伦理亲情的和谐温馨。这里没有人际关系的摩擦争斗,没有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更没有什么性格的变态之类的。这就是所谓儒家的“中和之美”,但作为人物性格而言,也就谈不到特点,谈不到个性。
倒是写文王食子、吐子,多少表现了一些人性的内容——圣人不食子,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里面包含的是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思想。但客观上,文王食子又吐子的故事却暴露了儒家伦理的内在矛盾,给周文王这位儒家理想的大圣人涂染上一层悲剧色彩。儒家伦理是有人情味的,但本质上又是专制主义的。纣王杀死伯邑考并让文王“食子”是专制主义的集中体现,信守“君为臣纲”的周文王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就不能不在“父慈子孝”方面陷入困境。